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是指窦房结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造成激动形成和/或传导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心律失常和临床表现。
一、病因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为纤维化退行性变,由于原因不明,这种病理改变的病窦又称特发性病窦。其次是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他亦曾报道可由淀粉样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感染(布氏杆菌病、伤寒)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心律失常所造成的心、脑、肾及胃肠道等主要脏器的供血不足和功能不全而致,如发作性头晕、黑矇、乏力等。此外,本病亦可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变、代谢性疾病。所以,除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外,尚有原发病的各种临床表现。
三、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主要表现:(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并非由于药物引起;(2)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3)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亦称慢-快综合征),指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交替发作。
四、窦房结功能检查
1.电生理检查 是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效的判断标准。通过无创性食管法或有创性心内法进行调搏以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两者检查结果大致相同。因窦房结功能检查影响因素较多且评价不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1)窦房结恢复时间(sinus node recovery time,SNRT):正常值<1500ms;(2)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orrected sinus recovery time,CNRT):正常值<550ms;(3)窦房传导时问(sino-auricular conduction time,SACT):正常值<150ms。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这几项检查常大于正常值甚或成倍或三倍延长。
2.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SSS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如能记录到常规心电图的典型表现,即可确诊。如有下列变化,也应疑及SSS:(1)24h总心搏数<80000次或平均心率<55次/分;(2)最高心率<90
次/分,最低心率<40次/分[夜间<35次/分],持续时间≥1分。
3.激发试验
(1)运动试验。视病情选择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或床边运动试验,活动后立即记录心率,若<90次/min为阳性。
(2)药物试验。其中以阿托品试验最为适宜,排除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是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重要步骤。禁忌证:前列腺肥大和青光眼。按0.03mg/kg静脉注射阿托品,注射中及嗣后的1、2、3、5、l0、15、20、25、30min同时描记肢体第二导联心电图,若在此段时间内最快心率<90次/min为阳性。阿托品试验是诊断病窦综合征的初选方法,阳性者再作进一步检查(如电生理检查)。
五、诊断
1.符合下列心电图1项,即可确诊 (1)窦性心动过缓≤40次/min,持续≥1 min。(2)Ⅱ度Ⅱ型窦房阻滞。(3)窦性停搏>3.0s。(4)窦性心动过缓伴短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2.具有下列心电图表现之一为可疑 (1)窦性心动过缓≤50次/min,但未达上述标准。(2)窦性心动过缓≤60 次/min,在运动、发热、剧痛时心率明显少于正常反应。(3)间歇或持续出现Ⅱ度I型窦房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4)显著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多次超过2s。对于可疑病例需行窦房结功能测定,进一步明确诊断。
六、治疗
1.若无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不必治疗,仅定期随诊观察;
2.起搏器治疗:2008年ACC/AHA /HRS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
3.生物起搏
生物起搏是指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对受损的自律性节律点或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进行修复或替代,使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得以恢复。目前研究主要基于三方面:(1)细胞生物起搏;(2)基因生物起搏;(3)基因工程干细胞生物起搏。
3.1 细胞生物起搏 应用胚胎干细胞植入心脏进行研究。
3.2 基因生物起搏 SSS的发生与相关基因的突变相关,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可把无内在起搏活性的心室肌细胞转变成具起搏特性的细胞。
3.3 基因工程干细胞生物起搏 将编码起搏通道的基因装载到干细胞进行移植,即构建基因修饰的干细胞。
4、中医治疗
从辨证施治的原则出发,利用专方专药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研究,附子的活性成分消旋去甲乌药碱能增加窦房结的自律性,改善窦房和房室的传导有关。


本文是赵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