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重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那些事
什么是减重手术(Bariatric surgery)?
减重手术包括一类在肥胖患者中应用的手术。如通过胃带(可调节胃束带术)或者切除一部分胃减少胃容积的胃袖套状切除术,胆胰分流术,和胃旁路手术。
减重手术方法有哪些?
常见术式有:
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GB 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A
腹腔镜胃袖套状切除术(LS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B
Roux-en-Y 分流术 Roux-en-Y gastric bypass c
胆胰分流术 Bil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 D
注:图片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减重手术有啥优点呢?:
(1) 减重:效果明显
(2)改善代谢指标:
胃肠道不仅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通过内分泌激素反馈机制调控胰岛的分泌功能及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动态平衡。代谢手术通过改变食物流向改变胃肠道激素的动态平衡,通过肠道——胰岛轴,重新启动内源性胰岛内分泌功能调节机制。代谢术后,体内胃肠激素以肠促胰素表达为主,改善胃肠道激素调节胰岛功能的作用,诱导胰岛细胞增生、再生和增殖,最终改善胰岛功能,糖尿病患者得到临床治疗。
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减重手术?
请看下表!
代谢手术治疗糖尿病的适应症 | ||
1 | BMI≥35kg/m2 | 有或无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亚裔人群 |
2 | BMI 30-35kg/m2 | 2型糖尿病亚裔人群,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或合并症时,尤其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时,手术应是治疗选择之一。 |
3 | BMI 28-29.9kg/m2 | 亚裔人群,2型糖尿病,并且有向心性肥胖(女性腰围>85厘米,男性>90厘米)且至少额外的符合2条代谢综合征标准: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高血压。可以将手术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
4 | BMI≥40kg/m2或者≥35kg/m2伴有严重合并症 | 年龄≥15岁,骨骼发育成熟,Tanner发育分级处于4或者5级的青少年,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LACB或者RYGB也可考虑为治疗选择 |
5 | BMI25-27.9kg/m2 | 2型糖尿病,应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手术,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这些手术应被视为纯粹只作为伦理委员会事先批准的试验研究的一部分,不应广泛推广 |
6 |
| 年龄<60岁或身体一般状况较好,手术风险较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 span="">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 |
什么是BMI? 怎么计算我自己的BMI?
BMI是body mass index的缩写,又称为体重指数。
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 kg)÷ 身高2(米 m2)
以身高160厘米,体重90公斤的人来说,
BMI=90/(1.6)2=35.16kg/m2
BMI在什么范围比较标准?
对于亚洲人来讲,BMI在18.5-22.9 kg/m2时是正常范围
什么样的患者不能应用代谢手术方法来治疗糖尿病? No
1. 滥用药物或者酒精成瘾或患者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对代谢手术风险、益处、预期后果缺乏理解能力的患者。
2. 明确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
3. 胰岛β细胞功能已基本丧失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合并出凝血异常疾病、心肺功能无法耐受手术者。
5. BMI<28kg/m2且药物治疗及使用胰岛素能够满意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6. 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暂不在外科手术治疗范围之内。
减重手术有什么风险吗?
术后近期并发症:
切口感染
肠梗阻:不同术式风险有波动,主要原因为肠粘连、腹内疝、肠套叠等
吻合口漏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对于中度肥胖,尤其术前缺乏运动者易发
门静脉损伤:罕见
呼吸系统并发症
术后远期并发症:
消化系统疾病:胆石形成(由于体重下降过快导致);胃轻瘫;倾倒综合征
营养不良:任何一种减肥手术后都可能发生,术后应由营养师指导并终生随访
(1) 缺铁性贫血 叶酸缺乏
(2) 维生素B12缺乏
(3) 钙和维生素D缺乏
如何进行代谢手术的管理?
术前筛选和评估: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进行筛选
手术:有经验的普外科执业的胃肠外科医师
术后随访:手术医生+内分泌医生+营养师团队 终身随访
参考文献:
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2011,3(3):205-208
从指南的更新看代谢手术指征体重指数的变化趋势.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23(9):776-779
本文系李颖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李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