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杜俊鹏 三甲
杜俊鹏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小儿外科

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理

2324人已读

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肠壁神经节细胞在胚胎发育时缺陷:可能在妊娠早期,因病毒感染或代谢紊乱、中毒等,产生运动神经原发育障碍,使远端肠道神经节细胞缺乏。

2.遗传因素:有人认为巨结肠遗传因子可能在第21对染色体出现异常。

3.环境因素:包括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环境因素影响。有人报道有的早产儿因缺氧而发生“巨结肠症”。缺氧可发生严重的“选择性循环障碍”,改变早产儿未成熟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功能。还有人报道手术损伤可引起巨结肠(获得性巨结肠)。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断或进行性腹胀、排便困难,严重时出现不全肠梗阻表现,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又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合并肠炎后会发生局部及全身感染中毒性症状,甚至出现巨结肠危象,延误治疗可以因剧烈腹胀造成肠穿孔、腹膜炎、败血症,病情会迅速恶化,最终死亡。

遗传特点及发病率:

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以便秘为特点,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失,发生率较高,约1:5000,男稍高于女,有家族性发病倾向,近10年来,随手术技术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监护、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在我国众多大中城市都普遍可以开展此类手术。

诊断及治疗:

巨结肠诊断一经确立,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择期手术,否则可使病变肠段所累及的正常肠管发生代偿性病理改变,手术中可能被迫切除而不能再生,此外,延迟手术也必然造成患儿的生长发育明显甚至严重滞后于正常同龄儿童。部分短段和超短段病人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

国内外常用的手术方式、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切除病变痉挛肠段,恢复局部正常肠蠕动,消除腹胀,能够自主排便。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如经济承受能力、传统观念思维等),手术原则为尽可能一次性手术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自然转归预后差,多因营养不良或发生结肠危象死亡,但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有了很大进步,患儿若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术后近期远期效果较满意,但是有些患儿术后大便次数多或失禁则需较长时间进行排便训练。


杜俊鹏
杜俊鹏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