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期需要常规监测孕酮水平吗?
早孕期孕酮水平的监测,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形成了常规,早孕期的孕酮分泌规律是什么?哪些情况可能存在孕酮不足?孕酮血清测定的意义何在?听听专家的共识。
孕酮对维持生育的重要性
既往的研究证明,孕酮对于生育的生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早孕时,它由妊娠黄体分泌,促使子宫内膜蜕膜化,以供胚胎良好着床条件;并诱导免疫保护机制,避免胚胎被母体“排斥”;还能降低子宫平滑肌的敏感性,起到“安胎”的作用。在生理条件下,人类维持早期正常妊娠(孕12周以内)的血清孕酮水平仅约20-30ng/ml就足够了。而且每个人之间,甚至一个人的不同时间,检测的孕酮水平相差很大,和届时的孕激素脉冲峰值、孕激素受体的功能、用黄体酮的情况等有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黄体功能不足
人们监测早孕期的孕酮水平,是因为惧怕流产,担心是因为缺少孕酮造成妊娠丢失,补充黄体酮真的能预防和治疗流产吗?什么样的血清孕酮水平才需要补充黄体酮呢?针对这个问题,多年来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分析,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论和争议。
妊娠早期血清孕酮值<15ng/ml提示黄体功能不足,其中似乎只有内分泌因素的病因才有可能涉及孕酮不足,成为黄体酮使用的依据。内分泌因素包括了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甲状腺功能减退、排卵障碍等问题。
孕酮的测定&孕酮的使用
1、这些内分泌原因的机制包括排卵障碍、甲状腺问题、胰岛素抵抗、等等。孕酮是排卵后的黄体产生的,受到LH的调控,所以凡是在垂体LH脉冲的频率和幅度发生变化的时候,例如排卵障碍、高泌乳素血征、促排卵药刺激等,会影响孕酮的分泌,造成孕激素不足,临床上可以适量补充黄体酮“保胎”观察。但是这些不足,常常不一定能从孕酮测定水平上反映出来,在临床上,有些孕酮水平“低下”的患者仍然可以维持持续妊娠。
2、因为辅助生殖技术中促排卵的降调和促性腺激素的使用,加上取卵时颗粒细胞的丢失,卵巢黄体功能显著不全,补充黄体酮可以有效地预防流产,提高妊娠率,证据是充分的。
即使如此,孕酮水平的测定仍然不一定能反映黄体功能,补充的孕激素是否已经足够,地屈孕酮口服制剂在血清里检测不到。
3、当我们遇到先兆流产,也就是怀孕中,少量的阴道流血,并无腹痛和其它不适,预防性适量黄体酮应用是合理的。
早孕期还无法辨识是否是宫内妊娠,也无法证明胚胎是否健康,虽然有研究观察到孕酮水平正常组,持续妊娠的可能性大,但是还得看孕45天时是否宫腔内可见到孕囊和胎心搏动,如果见到胎心搏动,才是当时正常妊娠的标准,孕酮水平比起胎心搏动,评估价值不大。
4、当怀孕到8-10周的时间,妊娠黄体分泌的孕酮就逐渐减少衰竭,渐渐地由胎儿胎盘绒毛的合体滋养细胞接替分泌孕酮,逐渐上升,直到足月分娩。
这个交接说明黄体支持的阶段已经过去,如果胚胎本身没有发育好,滋养细胞不能正常分泌孕酮,怎样补充黄体酮都是无济于事的。该阶段如果孕酮水平低下,这不是造成流产的原因,而是胚胎终止的后果。
自然流产的病因
自然流产其病因可能有以下几种: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遗传印记异常、单亲二倍体、偏斜X-染色体失活、单基因突变等)、子宫解剖异常(双角子宫或中隔子宫等)、免疫因素(如封闭抗体缺乏)、内分泌因素(孕激素分泌不足、前列腺素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感染因素(如TORCH感染)、血栓形成倾向、环境因素(情绪受强烈刺激)等,在这些因素当中,染色体异常占50%~60%,为主要因素。有些自然流产的发生是偶然事件,如果连续发生两次以上,就称作复发性流产了。
不建议将孕酮作为孕期监测指标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仍然无法把孕酮测定作为孕期监测的可靠指标,不建议作为孕期监测和预测流产的依据。综上所述的理由如下:
1、血清中孕酮水平的血清水平波动很大,瞬时的孕酮值并不完全反映血中的孕酮总量,推荐早孕期以β—hCG测定评估妊娠状态。
2、自然流产的原因复杂,孕酮的水平并不能有效提示黄体功能不足的证据,对于先兆流产和复发性流产史患者,可以预防性适量补充孕激素“保胎”。继而根据宫内孕囊和胎心的存在,调整保胎的方案。
3、虽然有研究提示,妊娠成功组的孕酮水平略高于流产组,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孕酮水平并不能准确预测妊娠结局。
4、对于孕8周后难免流产的患者,孕酮水平降低是结果,不是原因,补充黄体酮对结局无可挽回。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