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焦虑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焦虑:过激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常感到焦虑、担忧和害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不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损害,甚至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焦虑、担忧和害怕,作为应激或危险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正常反应,仅在反应过分强烈或体验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反应时,才可能产生危害。例如:看到一辆汽车正向我疾驶而来,此时我担心汽车会撞上我,担心我的生命有危险,并体验到紧张和害怕。假如我正横穿马路,这种反应完全是正常的,是一种有益的反应;但是,假如我是在公园里休息,而汽车行驶在公路上,那这种反应就是过分的、有害的。
焦虑、担忧和害怕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因为它们能促使我们作好应付应激或危险的准备。担忧、害怕和焦虑激发了一种激素(即肾上腺素)的释放,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能为我们战胜或逃离危险的情境提供有利的条件。一旦应激或危险消失,这些暂时的变化也随之复原。
我们的祖先面对的常常是肉眼可见的威胁,这危及了他们的安全,诸如野兽、充满敌意饬同伴等,因此他们最合适的反应当然是“战斗或逃跑”。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却是一些更加复杂的东西——如延误,家庭问题,疾病,失业。和我们的祖先相比,尽管面对的问题不一致,然而所造成的身体、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却是相同的。
应激时,我们所感受到的身体反应主要表现为:肌肉高度紧张,呼吸加快,血压上升,出汗,以及胃肠道的变化等。所有这些反应可以为肌体的行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这种变化与焦虑紧张时的身体感受是一致的,如焦虑时同样会感到肌肉紧张、呼吸加快、心跳加快、出汗等。
与应激相关的心理变化,最常见的是思维方式发生的变化,有时情绪和认知也会产生改变。与身体的变化一样,它们这些变化也有利于我们应付应激情境。当我们面临危险或应激时,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专注,从而提高了注意力,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每一个人面对一个重要的挑战时,这些心理变化就是一种理想的心理状态,要是没有这些应激性的反应,他们的行为就可能出错。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出现情绪上的变化,如感到烦躁不安或是体验一种幸福感。
应激情况下所出现的身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正常、有益的反应,也是十分重要的反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当我们承受的压力(应激)增大时,处理压力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变得更加有利于面对危险的情境。
但是应激反应成为慢性或反应过度强烈时,就会产生危害,出现各种问题。若应激的心理反应持续存在,可导致思维过度集中于忧虑的事情,以致人们总是认为事情槽糕极了,担心事情不可救药了,他们常常采用消极的思维方式。在应激状态下,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会给身体的变化带来恶性循环,例如:“胸部感到疼痛肯定是得了心脏病!”“这种感觉无法忍受,我什么事都做不了了!”这些想法将使应激反应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延长了身体的不适感,从而导致了焦虑的产生。
由于长期地忍受着担忧和焦虑,情绪上还会发生一些典型的变化,如:易激怒、持续的害怕和悲观沮丧等。当我们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时,会认为对所面临的应激(压力)感到无能为力;井且当我们感到应付乏力时,应激(压力)就会轻而易举地压跨我们。不管是谁触发了应激反应,引起心理问题长期存在的关键是焦虑、担忧和害怕的恶性循环持续存在。
一、手机焦虑症
如今通信科技日渐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不知不觉地开始依赖移动电话所带来的方便。可时间长了一部分人开始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多了些毛病,一旦手边离了移动电话,就立刻觉得心里没着没落的,再不就总觉得自己不在服务区内,时不时地就想要掏出来看一下,有的人甚至发展到开始害怕接听电话或惧怕以手机交谈。心理学家分析,像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患了所谓的“手机焦虑症”。
测测你有没有“手机焦虑症”
1、你经常把手机放在身上吗?
2、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
3、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4、你是不是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
5、你是不是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6、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7、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你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无力感吗?
8、最近经常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吗?
如果上述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患有“手机焦虑症”,或者有染上“手机焦虑症”的倾向。建议在近一段时间内少用手机,或一有机会就把手机转接到固定电话上,尽量保持好的心情,工 作不要贪多,要保留一定的热情,多一些与朋友或家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如果还没有效果,最好赶紧找医生协助解决。
二、教室焦虑症
一般说来,有适度焦虑对学习没有什么害处,高度焦虑和一点也不焦虑均没有好处。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什克斯——杜德生法则。说明学习效率和焦虑水平呈现倒“U"的关系。
大量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大、中、小学生中都有不少“教室焦虑症”患者。他们一旦置身教室,心境便处于高焦虑状态。因此,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都呈明显下降趋势,有的甚至人际关系紧张。
“教室焦虑症”尽管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形式,但都有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幼时家庭环境不良,父母不和,本人又是抑郁性气质类型,敏感多疑,内心孤僻。
对“教室焦虑症”的心理治疗,一般都要先进行认知治理,先端正患者不正确的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观念和想法,再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有的可采取系统疗法,有的可采取行为疗法,也有的可同时采取多种方法。
例如,某工科学院大学生刘某,上课时总要抢占最后一排座位。因为如果坐在其他任何一排,哪怕是倒数第二排,他也会心神不安,听不好课。他的学习成绩因此受到影响,从而他更加焦虑,连睡眠都要靠安眠药。
以对刘某的治疗为例,说明如何兼用这两种方法。
关于系统脱敏疗法。刘某只有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才不紧张,那么,可以让他想像坐在教室倒数第二排,这时让他利用深呼吸以及自我控制的方法,使身体的各部分肌肉都得到放松。如果通过想像,坐在倒数第二排不
感到焦虑、紧张,就可以想像坐在倒数第三排的情境,同时放松肌肉,每天“往前进一排”,不感到紧张就是胜利,由此顺序前进,坚持下去。
在实施系统脱敏疗法的同时,也可以实施行为疗法,即每天上课先坐在倒数第二排,几天后,再坚持往前挪一排,也可以在上自习课时坐在第一排。在实施心理治疗的时候建议患者不吃安眠药,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
适当加强与人的交往。一般来说,只要心理治疗人员和心理治疗对象密切配合,“教室焦虑症”是不难矫治的。
三、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常见于学龄儿童,以女孩为多见。这类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当急性焦虑症发作时,患儿表现为过度烦躁,焦虑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患儿夜间往往不敢单独睡,怕黑暗,常需要妈妈陪伴,常伴夜间遗尿。
儿童焦虑症的病因
儿童焦虑症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这类孩子病关就有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他们的家长也常有敏感、多虑的表现,而且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儿童焦虑症的重要原因有:
1.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苟求,只知“望子成龙”,而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智力发育不平,孩子摄于家长的权威,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过度焦虑反应。
2.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中对其百依百顺,这同样使孩子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孩子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或学校中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发生过度焦虑。
3.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度地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搞“题海战术”等,教育内容过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孩子负担太重,接受不了,也易形成过度焦虑反应。
家长和教师应怎样对待焦虑的患儿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循循善诱。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应注意到孩子的年龄、智能水平,不能马虎,也不能苛求,不溺爱,也不放纵,使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儿童,从小得到健康的发育。
其次,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要太重,要讲究教育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外作业不宜过多,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分的娱乐时间。
此外,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搞好学习的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这对于防止焦虑症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已经出现焦虑症状的患儿,严重的病例,要进行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的患儿还要配合药物治疗,如服用抗焦虑药物、佳静安定等。但这类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随便服用。
对于轻症患儿,主要是教育方法及心理支持的问题。先要弄清楚孩子发生焦虑反应的原因,取得他的信任与合作。凡属客观原因,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量给予解决;属于主观原因,要帮助患儿正确认识这些原因与发病的关系,逐渐引导患儿从主观上努力克服焦虑,当症状逐渐消失后,要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消除过去那种紧张的心理,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其开朗的性格,防止症状复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