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吴婵 三甲
吴婵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眼科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福音:晶状体原位再生术!

5610人已读

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术后儿童晶状体囊膜增殖明显,常影响视轴光路通畅,不利于儿童的视觉发育。

随着再生医学的崛起,晶状体原位再生也一直是眼科的研究热点。1825年,Cocteau等首次报道了去除晶体内容物的新西兰白兔的晶体再生,随后亦有其他学者重复试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晶体可以再生。尽管这一结论遭遇了不少质疑,但仍有一些研究者坚定不移地继续探索,使晶体可以再生这一结论逐渐被科学界认可并接受。晶体再生在兔的研究最为深入,在其他一些哺乳动物中也已得到证实,如猫、狗及猴类等,但在人眼中的研究一直未能展开。

近期,刘奕志教授及张康教授的团队首次报道了在人眼中实现晶体原位再生的研究结果,是白内障领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尤其对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手术过程中,与传统的连续环形撕囊不同,这项研究创造了一种新的创伤更小的手术方式,仅在晶状体前囊膜上做一个1-1.5mm的小切口,通过这一切口切除混浊的晶状体,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晶状体前表面晶状体表皮干细胞(LECs)的损伤,同时达到刺激其增殖的目的。首先在兔眼上试验,发现通过这种手术,术后7周,囊袋内再生出新的晶状体,且具有一定屈光力,通过新的晶状体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眼底。实验团队又在猕猴眼中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带着实验室得到的这一可喜结论,研究者将这一新的手术方式应用到12名2岁以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治疗中,术后新的晶状体纤维由赤道部逐渐向中心生长,5个月后囊袋内新生的晶状体组织已覆盖中心区域。术后8个月,再生的晶状体厚度已接近正常晶状体,屈光调节力可达到2.5D(人工晶状体仅为0.1D)。95.8%患眼术后视轴通路不受屈光介质影响,较对照组提高了20多倍,术后视力也可以达到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而晶状体前囊膜上的小切口疤痕位于近赤道部,仅在散瞳条件下才能观察到,正常瞳孔大小时不会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且由于未使用外来干细胞也未应用刺激干细胞增殖的药物,术后没有观察到LECs的异常增殖。

众所周知,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白内障手术医师的要求较高,而即使最娴熟的白内障医师,也很难避免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因而需要术中联合后囊膜环形撕开、甚至前玻切,或者术后激光切开后囊膜等,这样又会引发一系列后续的并发症,处理起来非常不易。而换个角度思考,从儿童白内障术后增生如此明显的表象,一路追寻到晶体表皮干细胞(LECs)并加以利用,却可以另辟蹊径,再生晶状体,完美地解决这一眼科难题。研究最后也讨论了该技术在老年性白内障中应用的可能性。但正如文章所说,老年性白内障核较硬,超声能量较高,前囊需要撕得更大;且超声能量大也可能损伤LECs;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加,LECs逐渐减少。因而,在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实现晶体再生的道路依旧漫长。不过,已有一些文献报道,在对兔人工诱发白内障并摘除晶体内容物后,植入胚胎外胚层细胞(包括来源于脑、皮肤、睑缘者均有报道),亦可获得晶体再生,但在人类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实现老年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各种白内障术后的晶体再生,让过去仅存于科幻小说中的梦想成为现实,让人类步入告别人工晶状体的新时代。

本文系吴婵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吴婵
吴婵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