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对孩子身高常见误区
误区一:认为父母高,孩子一定高。
虽然身高和遗传紧密的关系,但遗传给的只是一个身高的范围,上下有10厘米的偏差。如果孩子的身高向遗传的上限靠近,孩子的身高就较为理想;如果往遗传身高的下限靠近,孩子的身高就矮小。
误区二:男孩没变声,女孩没来月经,还不算发育,不着急。
变声和月经是标志孩子进入青春期发育后期的标志,即骨骼生长区(骨骺)已经接近闭合,身高开始进入停长倒计时。
误区三:我孩子个矮,可是才10岁,还没有青春期发育,以后还能长。
没错。青春期时儿童均要有一个快速增长期,但每个人进入青春期身高不同,如果您孩子是正常身高,通过青春期快速增长(男长25-28cm;女长23-25cm)最终身高是理想的。但如果您孩子比同龄儿矮较多,即使到青春期也同样长,但仍到不了理想身高。所以现在用生长激素的目的是缩小与同龄孩子的差距,以迎接快速长高期。
误区四:我的孩子是晚长。
晚长的前提是骨龄落后于年龄2岁以上,且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如果骨龄正常(与孩子年龄相当),则排除晚长的可能。如果目前身高已矮小,那么肯定赶不上同龄孩子身高。如果到青春期后发现孩子个矮,已经不长了,再治疗已晚了,孩子失去了最佳长高时间。所以应科学评价,通过第二性征情况、骨龄情况、家族史等来看孩子长高的潜力,发现问题尽早干预,生长激素治疗矮身材,越早治疗费用越低,效果越好,尽量在孩子发育前,3岁后就可以考虑治疗,以防后悔。
误区五:孩子不喜欢吃饭,挑食,不爱运动才会导致矮身材,只要补充营养,孩子身高肯定能够正常
3岁以后调控孩子生长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营养,而是生长激素。
误区六:只要骨骺没闭合都可治疗,等长大些了再治疗也不迟
但年龄越大,骨龄也越大,生长时间缩短;骨龄越大对药物的敏感性越差,疗效就越差;年龄增长,体重随之增加,药物剂量增加,费用也越多。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花费越少。
误区六:听说吃增高药效果好,不用打针
生长激素不能吃,会被消化液破坏。口服增高药或是维生素蛋白质类营养素,或含有导致骨骺提前闭合的作用成分,吃了药是长个了,但自身生长潜力却被消耗,导致最终成人身高矮小。
本文是秦建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