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之季更要关注面瘫的防治
面瘫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是面部周围神经病变,又叫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他们常于清晨洗漱感口角漏水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而就诊。起初以为得了什么怪病,怎么嘴吧一下歪了,感觉很恐怖。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四季都可发病,但以秋冬春初多发, 主要是在户外面部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中所致。
现在这季节发病率也增高,原因是很多年轻人常常出入于温度差异大的环境;有的年轻人运动后大汗淋漓,这些都会造成面神经的缺血水肿而发病。该病的主要症状是面肌瘫痪,表现为口眼歪斜、眼睛闭不上、不能抬眉和流泪,进食及漱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多为单侧,双侧者甚少。
面瘫患者,发病后不必着急,但应积极、尽早就医,以便为医生诊治创造良好时机,就诊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面瘫的预后好坏。很多患者发病后很久才到医院就诊,结果面神经已发生变性,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面瘫发生后,如当地医疗条件较好,则不应盲目就医,建议尽量选择较大医院、专科医院就医。面瘫属神经疾病,可选择神经内科治疗。面瘫是常见多发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经综合治疗1-3
周就可以痊愈。
得了面瘫,及时有效的治疗很重要,同时治疗期间的防护也很重要。
按理说,青少年不属于面瘫高发人群,但也有不少男孩、女孩来就诊时。诊治时发现他们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疲劳过度;二是频繁着凉是直接诱因,而且坐车喜欢坐在窗边,打开大窗子逗风,结果长时间被冷风猛烈刺激导致突然面瘫。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一般在季节更替之交,忽热忽冷的容易发病,常见遇感冒后风寒偏盛或吹空调、电扇等,面神经长时间受冷刺激,造成气血经络闭阻不通,面神经因缺血而诱发其支配的神经肌肉因营养不良而出现功能障碍,而导致面瘫。
面瘫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闭眼、皱额和蹙眉不能,眼闭合不全,眼有露白,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一侧。耳后可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觉迟钝及疱疹等。
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一般以青壮年居多,男女都可发病,但也不排除小朋友以及老人等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曾经在临床上看到最小的才七个月大的娃娃。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留下无可挽回的后遗症或并发口眼联动抽搐,面肌痉挛等,造成终生遗憾。
但面瘫患者不用太害怕,虽然刚开始可能面瘫症状逐渐加重,并在2~3周内发展到高峰,但只要及早发现并治疗,75%以上的患者病情较轻,能于1~3个月内好转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面神经功能恢复不彻底,大约有15%~20%的病人会出现人们常说的问题,如“鳄鱼泪”、面肌抽搐、眼闭合不全、笑时嘴歪等后遗症。
因此,如果人们晨起发现自己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额部皱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不能皱额、闭目鼓颊等动作,进食时食物留在齿颊间,唾液从口角外漏等就要警惕自己出现面瘫了,而对于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者则会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耳部疱疹等。
医学上认为,对于面瘫患者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以免神经进一部受损,并进而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针灸、理疗及中西药物均可配合应用。理疗主要是改善面部局部的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减轻局部的疼痛。目前多用超短波、微波、红外线等疗法。
面瘫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外出,避风寒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洗脸、洗澡以温水为好。尤其季节更替之季,面部寒冷刺激可能使血管痉挛加剧,影响血液循环,对局部炎症、水肿的吸收及营养供应不利,将延缓面瘫的恢复。
故可自己用生姜煮水热敷面部,急性时期也可用于黄鳝鱼取其血涂面部留置1-2小时有紧绷感为好。以促进血液循环。在各种治疗的同时,还要进行面部表情肌的训练,如对着镜子练习皱额、蹙眉、闭目、撅嘴等动作,还可嚼口香糖以加快瘫痪肌群的恢复。为保护暴露的眼角膜及防止结膜炎,可采用抗病毒滴眼液滴眼;眼裂不能合拢,特别是眼睑外翻严重者,外出要戴目镜或患侧眼罩。
总之,面瘫疾病的患者要让其知道此病是“可防可治的,需要放患于未然”:
一是注意保暖。应避开风寒对面部的直接袭击,尤其是开车族,年老体弱、病后、过劳、酒后及患有高血压病、关节炎、面神经比较脆弱经常 反复复发的面瘫,三叉神经痛的等慢性颜面疾病者,寒冷季尽可能不要长时间顶风逆行。
二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秋冬之季也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选择不同锻炼项目,如散步、跑步、体操、打太极拳、爬山等。
三是多吃果蔬。摄入维生素不足,因此,秋冬之季应多吃蔬菜和水果,如莲藕、萝卜、荠菜等新鲜果蔬。
、、、、
本文是陈如桂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