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潘建荣 三甲
潘建荣 主任医师
泰州市中医院 消化科

降脂汤内服结合耳穴埋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0例

2040人已读

摘要:

目的:观察降脂汤内服结合耳穴埋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方法:选择80例临床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脂必妥胶囊,治疗组采用降脂汤内服结合耳穴埋籽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分别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及肝脏B超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脂汤内服结合耳穴埋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内服降脂汤 耳穴埋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2004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采用自拟降脂汤结合耳穴埋籽治疗NAFLD 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2月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指南》【1】。8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6——65岁,平均49.8岁。患者自感乏力16例,伴消化不良10例,伴肝区隐痛8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轻、中度升高分别为8例、15例、17例;血脂轻、中度升高者分别为18例和22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7——67岁,平均51.4岁。其中乏力15例,伴消化不良12例,伴肝区隐痛6例;血清ALT、AST正常、轻、中度升高分别10例、14例、16例;血脂轻、中度升高分别为19例和21例。两组患者肝脏B超均提示脂肪影像学改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在营养科医师和临床医师指导下予以低脂饮食,三大营养物质含量计算参照《医学营养学》【2】相关要求:限甜食、忌肥肉、禁饮酒、适量运动等。患者初诊时及时发放基础治疗方案宣传册,对饮食调摄及运动方法予以具体指导,患者复诊时均详细询问饮食调摄及适度运动的执行情况,及时给予督促和指导,以加强患者自觉执行基础治疗的依从性。

1.2.2 治疗组采用降脂汤治疗。药用 茯苓30g,白术30g,泽泻15g,当归15g,丹参30g,山楂30g,泽兰12g,全蝎6g,蝉蜕12g,水蛭10g,鳖甲20g(先下),生黄芪20g。加味法:肝区胀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湿邪明显者加苍术、草豆蔻、车前子;痰浊明显,加陈皮、胆南星;热象明显加黄芩、垂盆草。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口服。王不留行籽按压耳穴。取穴:神门、胃、小肠、脾、肺、内分泌、皮脂腺。以麝香追风膏贴耳,每日按压6次,饭前十分钟必按。对照组服用脂必妥胶囊(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国药准字Z51022196),每次一粒(每粒0.24g),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不使用其他对脂肪肝有影响的药物,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体征,包括肝区不适、乏力、消化不良等;(2)肝功能:血清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3)血脂:血清甘油三酯(TG)、中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时查肝脏B超一次;(5)以上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时均进行检查,以综合观察临床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ALT、AST、γ-GT、血脂和肝脏B超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ALT、AST、γ-GT、血脂和肝脏B超均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持续存在,辅助检查无变化甚至ALT、AST、γ-GT升高,B超示光点继续增粗或纤维化。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 ±S 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40例,治愈16例,显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对照组40例,治愈16例,显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 ±S u/l )

组别

ALT

AST

治疗组

N=40

治疗前

59.72±36.52

41.30±22.31

70.35±39.34

治疗后

35.23±17.84*

30.29±9.98*

43.33±36.22*

对照组

N=40

治疗前

49.63±55.89

35.52±28.22

71.34±41.23

治疗后

43.67±32.36*

32.95±12.28*

44.13±37.34*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改变比较 ( ±S mmol/l )

组别

TC

TG

HDL

LDL

治疗组

N=40

治疗前

5.37±1.04**

3.32±3.66*

0.76±0.20*

3.96±0.21*

治疗后

4.92±0.92

2.43±1.90

1.12±0.25

3.45±0.18

对照组

N=40

治疗前

5.02±0.99*

2.48±1.84

0.78±0.23

3.88±0.31

治疗后

4.98±0.95

2.65±1.68

1.00±0.17

3.72±0.29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肝脏TG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肝脏是机体脂肪代谢的枢纽,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外周组织。当摄入脂肪过多,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过多,肝细胞合成TG能力增强,缸内脂肪酸利用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分泌障碍等均可导致脂肪肝。本病若治疗不当,可向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发展。

脂肪肝虽然在中医中无相应的病名,但散见于中医之“痰证”、“胁痛”、“积证”、“痞满”等病症中。中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伤食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七情内伤致肝失疏泄,脾运失司,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而形成。因此脂肪肝的中医治疗大多益气健脾、祛痰消淤为法。脂肪肝病在络脉,而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络脉细小,是气血运行的末端,血流缓慢,邪滞难祛,惟有搜风通络的虫类药方能抵达病所,驱邪外出于络。方中茯苓、泽泻、白术健脾祛湿;当归、丹参、山楂活血化瘀;泽兰活血利水;全蝎、蝉蜕搜风通络;水蛭搜剔化瘀通络;鳖甲散结通络;生黄芪益气扶正并能助风药驱邪外出而不伤正。同时配合耳穴按压,可调整脏腑功能,降低食欲,调节内分泌。两种方法,相互协同,故取效满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山楂等有降脂作用,当归、黄芪等有护肝作用,泽泻有抗脂肪肝作用。内服降脂汤结合耳穴埋籽治疗脂肪肝疗效优于脂必妥胶囊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指南(J),肝脏,2006,11(2):68-70

【2】 蔡美琴,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60-331

潘建荣
潘建荣 主任医师
泰州市中医院 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