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王云霞 人已读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以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闪电样或电击样剧痛为特征,常见单侧发病。发病年龄28-89岁,高峰年龄48-59岁,WHO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三叉神经痛正趋向年轻化,人群患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社交。其发病原因不明,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其人群患病率为182/10万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被称为“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根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即三叉神经支配区发作性闪电样、电击样、针刺样疼痛;突然发作持续数秒至2min,间歇期无症状,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诱发疼痛发作;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首选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70%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控制疼痛,但药物副作用较常见。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可以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方式包括微创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微创治疗方法包括:神经阻滞、阿霉素/无水酒精化学毁损、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半月神经节及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治疗;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周围支切除及抽除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 。
射频治疗的发展与应用:1931年Kirschner首先采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电凝法治疗三叉神经痛,1965年Sweet改用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经过不断改进,射频温控热凝术目前已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并且病人乐于接受的除药物治疗之外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国内于1983年开展此项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我院疼痛科自2006年5月开始采用选择性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156例。 根据疼痛发病部位选择眶上孔、眶下孔、颏孔、圆孔、侧入路上颌神经等不同路径穿刺,行三叉神经外周支射频,必要时再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尽可能把颅内(半月神经节)操作改为颅外操作,减少穿刺风险,并不断改进穿刺路径及射频治疗参数,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治疗总有效率98.6%,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人群患病率不断上升,患者常常痛不欲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副作用多,老年患者常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经皮穿刺选择性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为微创治疗,局部麻醉、手术损伤小;治疗有效率高。根据患者疼痛范围、确定三叉神经责任分支,选择性的进行三叉神经干或神经节治疗,大大减少了治疗风险。靶点治疗,治疗范围精确,患者更容易接受,老年患者或其他治疗效果不佳亦可以选择。
本文是王云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