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高原病防治
在高海拔户外活动中,急性高原病(AMS,俗称高反)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防治,避免恶化为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
何为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AMS)是医学专业名词,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原反应”,有人“谈病色变”,一点点不适就疑神疑鬼,演变为心病。也有人忽视身体信号,导致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未知就会恐惧,本文将介绍急性高原病的相关知识,帮您化解这种恐惧。
急性高原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急性”二字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人进入高海拔马上病情严重的并不多见。进入海拔2400米以上2-3天后,出现急性高原病轻微症状的可能性最大,强度则因人而异。
早期的症状包括倦怠、全身无力,尤其是在费力登山时,急性高原病早期症状通常都是在抵达高海拔后6至12小时发生,轻微者可在24至48小时内缓解。
进一步症状——头痛是急性高原病最主要的症状,并有可能伴有以下的症状:
恶心(不舒服)、呕吐、 头昏或头重脚轻的感觉、 疲劳、 睡眠障碍
最严重的症状则包括意识混淆、出现幻觉,甚至诱发更严重的肺水肿(HAPE)或者脑水肿(HACE)。
急性高原病诊断
初步诊断——急性高原病可自我评估表来诊断,如果登上了海拔2400米,加上头痛以及在其他的项目上得分多过3分,就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有急性高山病。
急性高原病是否严重的判断标准:
最直接简单的诊断测试是类似于酒驾测试的方法,让患者进行串联行走测试(Tandem Walking Test),运动能力下降或者失调都无法完成直线,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立即向更低海拔转移。
急性高原病的成因
高原病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慢性高原病在户外攀登中很少见,急性高原病(AMS)最为常见,原因是由于海拔提升过快,人身体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气压和氧含量的变化导致低压缺氧,使得氧气不能有效输送到身体各部,如果身体适应则症状会消失,如果不适应则会加重。
具体原因如下:
含氧量降低
海平面大气中氧气的比例约为21%,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氧气比例不变,但每次呼吸的氧气分子数量减少,故空气中含氧量低。
大气压降低
大气压力取决于空气的重量,海拔越高大气顶端至该高度的厚度就越薄,所以该高度以上空气柱的重量就越小,大气压也就越低。
迅速的海拔提升
急性高原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海拔提升过快,身体来不及适应含氧量的降低和大气压的下降。
个体素质
由于高原是持续低氧环境,任何人进入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原都会有患上急性高原病的风险,症状通常都会在几个小时之后才被发觉,是很难预测同行中哪位同伴会受影响。当然,高原适应力与种族和先天素质的关系也很大。
急性高原病的应对
人体在低氧低压环境中可以进行调节,但是适应高海拔需要大概3到5天,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也能保持较好状态。
个人预防措施
缓慢上升是预防急性高原病最有效的方法。
充分休息,睡眠不足会使你变得疲惫和脱水,增加急性高原病风险。
大量饮水,脱水会降低你的身体适应高度的能力。在海拔适应期,每天喝2 - 3升以上的水,上升期提高1升饮用量。
正确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搭配可以缓解急性高原病症状,改善情绪,保持身体性能。此外,应避免过多的盐。太多的盐会导致身体脱水,天然少加工的食物最佳。
平常心:在高原上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人云亦云,稍有不适,就紧张恐惧,也有人求胜心切,往往适得其反。
药物预防措施
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有下列药物: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记录与实践都表明乙酰唑胺可以帮助预防急性高原病。
(注意:乙酰唑胺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布洛芬(Ibuprofen)可用于减轻高海拔所引起的头痛,但是止痛药并不能治疗急性高原病,复方党参片也能缓解不适感,吸氧也是一种缓解而不是治疗方式。
高原适应
适应性训练是最有效的急性高原病预防方式,因为急性高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快的海拔提升,身体没有有效适应。(普遍的理论参考阀值,个体可能有差异)
1.进入:进入高海拔处(海拔1,500米以上)之前一晚应在中海拔处停留以加强适应。避免在一天之内从低海拔进入2500米以上露营,每上升1000米应该适应休息一日。
2.爬升:当海拔超过3000米的时候,控制自己一天大概只上升600-800米;或者是当要攀登5000米级别山峰的时候,在海拔3000米的大本营住1-2天都是不错的选择。
3.扎营:每次的营地可以逐渐往高海拔推进,但重要原则是下个扎营处不要在一天内上升超过300米。
4.登顶:登山时应扎营在较低海拔处,每次攻顶后要回到较低海拔的营地休息,可以避免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急性高原病是自然对人类身体的测试,也是预警,症状出现之后建议立刻停止上升,如果恶化或者没有缓解迹象,请降低海拔高度,这无关勇敢与否。
本文是妥亚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