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脊柱侧弯患者,湖北广播电台普及脊柱侧弯知识
关爱脊柱、健康生活
---浅谈脊柱侧弯
1、脊柱的基本构成?
答: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相互连结构成我们的脊柱,即通常所说的颈椎、胸椎和腰椎。椎骨通过椎间盘连在一起构成一个骨性的椎管,保护和容纳重要的神经。
2、什么是脊柱侧弯?
答:脊柱侧弯是一种三维平面的畸形,正常人的脊柱从正面(前面或后面)看是笔直的,从侧面看,正常的脊柱表现为一定生理弧度,以维持脊柱的平衡。脊柱侧弯是指正面看脊柱偏离中线向侧方弯曲,侧位上生理弧度的增加或减少,外观表现为一侧肩胛骨突起、双肩不等高、骨盆倾斜等。脊柱弯曲的严重程度通常用cobb角来进行测量,正常脊柱cobb角应为0度,但医学上通常只将cobb角超过10度的脊柱弯曲定义为脊柱侧弯。
3、引起脊柱侧弯的原因?
答:引起脊柱侧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病因的不同,脊柱侧弯可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退变性脊柱侧弯等。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最常见,占79%~85%。特发性脊柱侧弯根据发病年龄又可分为婴幼儿型(0-3岁)、儿童型(3-10岁)、青少年型(10-17岁)和成年型,其中青少年期发病最为常见。
4、脊柱侧弯有什么危害?
答:轻型的脊柱侧弯及脊柱侧弯的早期阶段,不会影响脊柱的灵活性、稳定性、承重功能及保护脊髓的功能。但如未经治疗,部分侧弯患者将发展加重,严重者cobb角可达到90度以上。此时不仅可导致明显的外观畸形,同时由于躯干的失平衡导致肌肉的疲劳和疼痛,脊柱关节和椎间盘的炎症和退变导致脊柱的僵硬和疼痛,躯干的塌陷导致心肺功能异常,由于神经的压迫还可以引起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瘫痪。所以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5、脊柱侧弯进展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一部分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侧弯角度可长期维持稳定而另一部分会快速进展加重,其原因如同其病因一样始终是一个迷。但可以观察到有一些高危因素预示侧凸将快速进展:
(1) 性别:女孩侧凸进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男孩,前者的进展率是后者的10倍。
(2)年龄:发病的年龄越小,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3)弯曲程度:发病时弯曲的程度越大,进展的危险性越大。
(4)弯曲的形状及部位:双个弯曲比单个弯曲进展的危险性更大,胸椎侧凸的进展危险性大于腰椎侧凸。
6、如何早期诊断脊柱侧弯?
答:特发性脊柱侧弯诊断得越早,通过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机会越多,早期发现脊柱侧弯并进行正确治疗可防止出现严重得继发症状。但早期轻度的脊柱侧弯往往被衣服所遮盖,首次就诊时最常见的情况是侧凸已经进展到40度左右,被家长、同学或自己偶然发现。此时往往已经丧失了非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强烈推荐对学龄儿童进行脊柱侧弯的筛查,虽然学龄期的筛查并不能降低脊柱侧弯的发病率,但能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减少重度侧弯病人的数量。这一措施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实行,近年来,其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和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量都有非常明显的下降。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是欠缺的。
对每个学龄儿童的家长而言,无论学校是否进行脊柱侧弯的筛查,都应该更多地关注您的孩子,不能等待学校、医生去发现脊柱侧弯的体征。观察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对称是诊断脊柱侧弯的关键,您应利用孩子洗澡等裸露身体的机会从身体前面和后面观察,如发现下列征象,应警惕是否患有脊柱侧弯:
(1)一侧髋部比一侧高,腰部不对称;
(2)一侧肩膀比另一侧明显增高或“增大”,通常右侧肩高较为多见;
(3)领口不平,一侧肩部比另一侧高;
(4)女孩双乳发育不均等,左侧的乳房往往较大。
虽然出现以上不对称情况并不一定意味着脊柱侧弯,但如发现以上任何一种不对称,应至医院骨科就诊,必要时作进一步检查(如x线检查等)。需要注意的是,特发性脊柱侧弯具有家族遗传性和聚集性,因此如果家族中曾有脊柱侧弯的病人,家长更要高度警惕孩子患脊柱侧弯的可能。
7、脊柱侧弯如何治疗?
答:发生脊柱侧弯并不一定意味着手术治疗,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病人因为侧弯角度很小且稳定无需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支具等非手术治疗避免手术或延迟手术时间。
脊柱侧弯的治疗方式大致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中唯一公认有效的手段是支具治疗。其他非手术治疗如脊柱按摩疗法、电刺激疗法、水浴疗法等疗效不确切。体操锻炼虽无法阻止侧弯的发展,但在治疗肌肉疲劳及继发疼痛方面有较大价值。
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取决于很多因素,目前一般认为:(1)侧弯角度小于20度,无明显进展,通常无需治疗。对有生长发育潜能的孩子应定期随访。侧弯角度在40-50度以下的成人患者,如果没有伴随症状,也无需治疗,根据角度的大小和骨骼成熟度定期随访。(2)侧弯角度在20度-40度之间,且有生长潜能存在的患儿应进行支具治疗。(3)侧弯角度在40度以上,支具治疗不能控制侧弯进展,外观畸形明显,躯干失平衡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本文是康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