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抑郁症
我国,抑郁症患者约2630万人, 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正以8~10%的速度递增,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在我们的身边很有可能就有抑郁症患者,但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低,社会上对精神疾病存在偏见,抑郁症患者就诊率偏低,得到治疗的患者不到1/3。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分析,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3.1%,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5%—8%,目前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已经接近9%。2002年全球重症抑郁病患者已有8900多万人,到2009年,抑郁症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将上升到10%。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越来越多的亚洲人正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据估计抑郁症在这一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不少学生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的一组情绪障碍/综合症。 抑郁,可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比如说考试成绩不好时感到郁闷等,也可以指抑郁症的一个症状,或者指一种疾病——抑郁症。主要根据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来判断。当然,同时还会兼有一些其他症状。
抑郁是一种特殊的心境,它是低沉、灰暗的情感基调,可从轻度心情烦闷、消沉、郁郁寡欢、状态不佳、心烦意乱、苦恼、忧伤到悲观、绝望。
抑郁症患者常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高兴不起来,心情沉重,提不起精神,做事缺乏动力,对外界的兴趣减退或消失,自信心下降。病人整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拔、思维变迟钝甚至动作变迟缓。严重时可有自杀的念头或行动。在抑郁心境的背景上可出现焦虑、激越症状:病人表情紧张、局促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或不停的来回踱步、搓手、揪头发、或无目的地摸索,这种病人特别容易自杀,应严加防范。
病因
1、遗传因素2、体质因素3、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
4、精神因素可能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但只能看作诱发因素
近日,某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某省的72万抑郁病人竟然近半数都是学生,其中初中生占16%,高中生占18%,大学生占24%。去年6月,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北京地区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15岁以上市民中,约有60万人患过或正患有抑郁症,其中大学生不少于10万。
看到这些数据,想起我市不少大、中学生因抑郁症门诊或住院治疗。
案例一:前年10月5日,某校高三学生,由于患抑郁症,家长不得不为她办了休学。
一年前,一向成绩优异的小清在中考中失利,后来父母花钱送她进了市重点。但无论怎样努力,她的成绩总是跟不上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大家因为小清成绩不好不愿理她,让她感到很孤独。小清觉得他们很虚伪,明明前一天晚上复习到凌晨一两点,眼圈都黑了,还说10点就睡了;而老师似乎也总是表扬成绩好的学生。慢慢地,小清不愿上学了。在家里,她的表现也很反常,跟妈妈说不上两句便大吵大闹,摔碗撞门成了家常便饭。
现在像小清这样的孩子很多。每到暑假或者周末的时候,儿童心理障碍门诊就会变得很繁忙,有时一天会来10多人,都是家长陪伴来。
案例二:小珍是某高校大二的学生。最近,她变得远离同学,经常一个人躲着看书,学习成绩却在下降。父母来学校看他,感到很吃惊,带他来看心理医生。原来,小珍以前一直受人欢迎,进大学后这种优越感消失了。后来,她与一位男同学谈起了恋爱。在恋爱中,她找到了久违的自信与充实感。她细心地经营着这段恋情,但男同学却提出了分手,理由是“自己年龄还小,想自由地发展”。小珍一时接受不了,出现了抑郁症状,伤心、痛苦,对什么事都失去了兴趣。
以上表明:如果一个人表现出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充满无助、无望感,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而且这些状况持续2周以上,且有2/3的时间处于该状态,就可以判断他患了抑郁症了。
学生抑郁原因
中学生的抑郁多半与学业压力、同学关系、家长过分插手孩子的生活有关。小清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心理学认为,人在巨大压力下,认知、情绪和意志都会“变形”。为了保护自己,会产生各种保护性心理机制,为自己寻找借口,使自己的失败合理化。比如说别人用了不正当竞争手段,或者努力寻找别人的缺点,以证明他没有全面战胜自己。对此,最好的办法是降低自我目标,减少自身压力;或者考虑换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读。上学的目标是成长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并培养起终生学习的习惯,如果患上抑郁症,就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
如果父母过分插手孩子的生活,也会导致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受到限制,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想法。比如没有方向感,甚至怀疑自我是否存在,表现出抑郁症状。
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的原因,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除了学业压力以外,更多了来自爱情、就业和社会适应的压力。许多大学生在还没有足够独立与成熟时,与爱情不期而遇,暴露出许多人性的弱点。比如,过分寻求外界的赞同与认可,过度迎合对方的需要,对爱情永远没有安全感等等。这些思维方式都有可能诱发抑郁症。
此外,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屡受挫折,也会患上抑郁症。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得抑郁症与早年的某些思维方式有紧密关系。比如,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忽视,那他就会发展出这样的思维:无论怎样做,自己的表现总是不够好。长大以后,当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就会只看到事情的消极面,加强自己的失败感。
大学生还容易出现这样的心态:在上大学前的十几年中一直非常优秀,进入大学后,失去优越的地位和感觉,于是陷入抑郁。这些孩子往往坚信自己能做任何事,一旦出现与愿望不符的情况,就容易出现抑郁。
现在,学生的抑郁症问题已经逐步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现在春季的将要到来,出现抑郁症状的孩子还会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提起重视。据了解,中国人长期错误的看病观念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调查显示,我国36%的人认为,有严重心理障碍并且心理(精神)方面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做心理咨询。不少父母和教师甚至把孩子的抑郁等心理问题看成是不努力、无心学习的表现。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冯南说,在美国,由于换工作和住所比较频繁,许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在搬迁中度过的,致使他们从小就缺少固定的玩伴。加上美国家庭的离婚率比较高,使得美国孩子面临更大的抑郁风险。但与国内不同的是,每当出现重大变迁时,美国的父母都会关心孩子情绪的变化。因为孩子需要心理上的适应,需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同伴的认可、老师的肯定等。
同时,美国的学校也从不把学生的成绩在班上公布。美国中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随时解答孩子们的心理困惑。美国高校还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既帮大学生介绍工作,也帮助排解就业压力。而国内高校大多由系办公室承担推荐就业的职能,极少有人负责学生的心理减压工作。美国执业心理医生张源侠说,国内高校应强化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另外,要强化校园心理知识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出现问题时,有积极求助的意识。
女性更易患抑郁症
2005年亚太精神科学高峰会专家与媒体交流会上,有记者问到为何女性抑郁症患者更多,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周东丰教授指出,很多因素使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高。 周东丰说,从性别来说,从生物学基础来说,全球应该是一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料都是女性抑郁症比男性高,大约就能达到一倍,就是2:1。我们国家的数据我也没有注意到男女的比例是不是那么合理一致,但是有一个数据是来源于自杀,在我们国家自杀,特别是农村的自杀比例比城市高,而农村里女性的自杀比男性高得多,所以关注妇女健康的妇女报可能知道这些情况也挺重要的。
女性有很多因素使她的抑郁症患病率高,就社会条件,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差一些,这是原因之一。如果从生物学来说,说明这个疾病和身体的内分泌的稳定性关系特别大,所以在抑郁症几个发病高峰,一个是青春期,女孩比男孩青春期转型要快,比如孩子比男孩子高。还有一个明显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当然就是女性的月经有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也说明内分泌的变化改变人的情绪的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产后抑郁,不是我们国家的,有一些调查可以占到产妇的三成,或者30%左右。所以要是三分之一的妇女产后得抑郁,并不是因为生了孩子不高兴,那就是因为体内的激素的转变非常激烈,发生转变。还有一个更年期,有的时候说谁一抑郁就是更年期,要不是不到更年期就是更年期提前,要是过了更年期,就说更年期怎么那么长,所以更年期就成为抑郁症另外一个代名词,所以大家都有常识更年期患抑郁的比较高。由于女性生理上有这么多激素水平的变化,从生理上带来了,因此从全国各地的数据都显示女性的数据是高的,除了社会因素也很重要以外。
慢性病人警惕抑郁症
老刘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一直心情沮丧,郁闷不语,他常望着窗外,时常有产生跳下去的念头。幸亏家人和医生及时发现了异常,经过抗抑郁治疗,悲剧没有发生。
目前这种病例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最新的研究发现,综合性医疗机构中存在的抑郁症患者比精神专科还多,但很多病例由于不能被早期识别和治疗,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疾病的死因中,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因素已超过了传统的生物学因素。
普通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4%—7%,而内科住院病人的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2%—33%。调查表明,40%的冠心病患者、45%的心肌梗塞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对治疗往往不配合,大大影响身体康复。更为严重的是,抑郁本身可诱发心肌梗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脑卒中发生后,6成患者会在两年中出现抑郁症状。抑郁不但延缓神经功能康复,而且使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增加3倍。
30%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伴发抑郁症状,极不利于血糖控制,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如视网膜病变、冠心病、中风、肾功能衰竭等。
肿瘤患者则有将近一半伴有抑郁情绪。抑郁使免疫功能降低,加重已有的疼痛;病人往往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产生悲观想法。长期研究显示,抑郁可使肿瘤患者的生存率降低20%。
因此,慢性病人的抑郁症必须受到重视。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同时,鼓励家属参与对患者的心理救助,以便稳定患者情绪,使他们感到被尊重与爱。家属应督促患者控制饮食及坚持锻炼,帮助患者积极、乐观地对待疾病。另外,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总之,家属、社会的关心,定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能减少抑郁症的发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得了抑郁症要求助于心理医生,当自己感到不能摆脱负性心理困扰的时候,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很有必要。正确的心理学干预不仅是一种直接的治疗,而且能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人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性情孤僻、感情抑郁性格者,平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失望和压抑的状态,往往难以经受重大挫折的打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的倾向,这种人更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