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支雄
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疼痛科
心理治疗是慢性疼痛的最后防线(背髓损伤后慢性疼痛)
999人已读
对于一些医疗工作者,当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宣布无效时,心理治疗常被看作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最后防线”。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提出,给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针对疼痛综合征与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等因素的相关分析,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疼痛患者的作用,提示非医疗因素对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功能妨碍存在影响。同样,心理和心理因素可增加SCI患者的疼痛水平和疼痛相关障碍程度。
有综述指出,心理疗法可有效减轻伤害性疼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并且与传统药物治疗等相比,其具有更佳的效益,且更少的副作用。认知行为疗法,使用自适应应对思想(认知重建)和行为(分散注意力、放松技术)来缓解患者的疼痛。针对不同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减轻或减少疼痛程度和疼痛相关障碍(如:抑郁、焦虑)。
关于认知疗法改善SCI患者疼痛的研究显示,认知疗法可显著降低疼痛的强度、疼痛相关障碍和痛苦感。而多学科联合的认知行为疗法试验显示,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治疗12个月后,该疗法可显著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但是并未发现明显的疼痛强度降低。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对不同类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SCI后不同类型疼痛的有效性进行精确评估。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