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告诉你,怎样活到你的理想寿命。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侵权必究)
1.人类理想寿命(天年)是多少呢?
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之气数,固有定期”,此所谓“天年”。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是《内经》有关生命规律的重要术语。其数为一百二十岁,可因禀赋不同而有长短之别。正如《左传》称“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这与美国学者 Leonard Hayflick 等提出的“衰老程序学”认为的人类理想寿命上限:细胞分裂次数(50 次)×细胞分裂周期(约 2.5年)=120 岁,惊人吻合!
王充《论衡·气寿篇》谓:“百岁之人,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灵枢·天年》根据人年龄增长与体内气血、脏腑盛衰的变化,以十年为基数描述了人体生长衰老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表现,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二十岁,血气始盛…三十岁,五藏大定…四十岁,平盛不摇…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张介宾在《类经》中认为“此以十言者,言人生之全数。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
2.是什么影响了人类理想寿命(天年)呢?
《灵枢·天年》中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由此可见父母之精的强弱及和谐与否,是形成子代体质的先天基础。王充在其《论衡·气寿篇》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灵枢·天年》还提出“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由此可见先天因素对寿夭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后天因素亦不容忽视。人之所以中年而死,其原因在于先天禀赋薄弱、五脏脆弱、脏腑功能活动不健全,而后天不知调养,身体虚弱抗病能力差,易感外邪而多病,故不能寿终。今人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直接或间接地耗散精、神,造成“半百而衰”。正如李梴《医学入门》指出“何今之夭者多,而寿者少?曰饮食起居动作之间,安能一一由心所主,而无挂误哉…此古今寿夭相远者,非气禀之异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3.怎样才能颐养天年,或者说达到人类理想寿命呢?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又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述论述是颐养天年总的原则。她告诉我们应从维持人体的“和中、正常”状态出发,强调人体阴阳、五行正常协同,人与自然、社会平衡和谐,人的心态平和正义,把人体的“稳态”(现代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homeostasis)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她要求我们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们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还要节欲保精。思想上更要保持安闲清静,精神内守,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人体各部分的功能在心神的主宰下互相协调,彼此合作。由此则身体安泰,这样就能活到人类的理想寿命。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吐纳、导引养生方法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可以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本文是张晓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