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观认识骨科临床药物的副作用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两类病友,第一类对药物的副作用太不在乎,对医生的告诫也太不当回事,甚至擅自加大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时间,这种容易造成药物副作用的伤害。第二类的病友则是对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敏感,回家以后要把药物的说明书认真研究一番,然后得出结论,这个药不能吃,副作用太大。对于这两类的病友,有时候医生也会很无语。再次,我把骨科临床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1.中药比西药更安全吗?
经常遇到这样的病友“医生,给我开的是中药还是西药?我不吃西药的,副作用太大.......”,更有甚者,竟然相信一些街头小传单里讲的所谓“纯中药,无毒副作用”。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中药真的比西药安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老祖宗有句话“是药三分毒”,这里面的“药”最初就是讲中药,估计那时候还没有西药这个概念呢。那么,反过来说,西药的副作用就比中药小吗?那也未必。理论上说,不管中药西药,任何药物都有它的副作用。再说开了去,喝酒也有副作用的,并且大量饮酒对身体各脏器的损伤还很不小呢。只是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而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很小罢了。
2.如何正确解读药物的说明书
习惯回家拆开包装盒认真读一下说明书的病友都知道,有些药物的说明书写的非常多,密密麻麻的小字写了好多页,有效成分、分子式、药代动力学、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症、副作用等罗列非常详细,光是副作用就写了十几条;而有些药物的说明书写的非常简单,甚至在禁忌症和毒副作用这一项里只有一句话“目前尚不清楚”。
我不是药学专科,对于药物的上市之前的具体细节我说不好。但是,一个药物上市之前,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安全和有效多方面的临床观察,还要分为好多期,越是一些进口的原研药物,在上市之前做的这些临床试验非常严谨,说明书也写的非常详尽。对于说明书中提到的可能的副作用,实际上在上市之前的临床观察中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一些说明书讲了很多副作用的药物反倒副作用并不是很大的。而恰恰是一些仿制药、或者国内小规模的药厂生产的中成药,他们的说明书写的是相对简单的。当然,任何一个上市的药物都是通过了相应的国家标准的。但是,就上市前的临床试验阶段,进口的原研药物在试验进行的严谨性和样本量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反倒是说明书把很多病友吓得不敢吃的这些药物并不一定副作用很大。而那些有效成分、禁忌症尚不清楚的药物更需要我们注意。
3.骨科常用药物的一些注意事项
说到骨科的具体用药方面,根据副作用的特点,我分为以下几类
3.1 营养类药物:如营养关节软骨的氨基葡萄糖、营养神经的甲钴胺、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钙剂等。这一类药物毒副作用很小,除了有些对特定成分过敏的人不能用之外,其他的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在欧美国家,像氨基葡萄糖这些药物都是放在便利店里,市民随时可以购买的。
3.2 消炎镇痛药:消炎镇痛药可以说是骨科运用最多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以布洛芬、罗索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为代表。局部外用的膏剂由于局部使用,几乎可以不考虑副作用。而口服制剂甚至注射制剂则需要考虑消化道损伤的副作用和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随着最近十几年来,高选择型的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等的使用,消化道损伤的副作用已经大大减小。这一类药物通常用于急性关节扭伤、或者骨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的镇痛。1-2周内的短期使用不会引起什么副作用的损伤,但是如果是慢性疼痛需要长期使用的话,就要注意副作用的问题了,或者找医生帮忙,寻求其他的治疗方法。
3.3 抗骨质疏松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基础用药和特殊用药。基础用药包括钙剂和骨化醇等,如前述,常规剂量和用法,这些药物几乎可以不考虑毒副作用,建议长期使用。而特殊用药则往往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阿伦磷酸钠,是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里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常规70mg,每周一颗,清晨空腹服用。由于阿伦磷酸钠对食管有刺激作用,所以,建议服药后喝一杯水,然后30分钟之内不要躺下。在使用时限上,临床上观察到连续服用阿伦磷酸钠5年以上的患者,出现非典型性骨折的风险增高,所以对于大多数骨质疏松的患者,建议服用5年之内。而对于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抗骨质疏松药物,特立帕肽,则建议终生使用不超过24个月。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此不能一一列举。
3.4 某些疾病的特效药物:比如说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临床上因为较大剂量的皮质激素使用几个月造成股骨头坏死而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也经常遇到。但是,在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之下,这些药物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特效药物。按照两害取其轻的原则,为了治疗原发疾病,有副作用也只能接受了,这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作为外科医生,我更擅长的手术。对于药物的一些知识,难免有不够准确的地方,请大家予以指正,谢谢!
本文系杨丰建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杨丰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