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征兆提示“内分泌紊乱”?
人体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的调节下保持各项机能的平衡和协调。内分泌细胞几乎遍及全身,它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着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各个脏器的功能。内分泌代谢疾病往往累及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多样,其症状没有特异性,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那么,通过哪些蛛丝马迹可以尽早发现我们的的身体发生了内分泌代谢紊乱了呢?
1.身体虚弱和乏力:甲亢病人能量消耗过度、甲减病人能量不足、糖尿病病人能量从小便里丢失过度、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病人蛋白质分解过度、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病人肾脏保不住钠盐引起低钠、葡萄糖生成障碍引起低血糖等等均可表现为全身虚弱和乏力。各种原因导致的低钾血症也可有乏力甚至引起下肢软瘫。低血糖发作时除了软弱无力外往往伴有心悸、手抖、出冷汗,严重者可以导致意识障碍。
2.体重异常增加或降低:体重增加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单纯型肥胖,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变化如饮食摄入过多、运动消耗过少引起的。糖皮质激素过多(长期服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强龙、地塞米松以及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产生过多如库欣综合征)引起的肥胖多半呈中央型分布,脂肪堆积在面颈部和腹部,而四肢相对瘦小。甲减引起的体重增加往往是由于水份过多贮积在组织间隙引起的,特殊表现为面部虚肿,下肢胫前粘液水肿。低血糖反复发作由于进食过多也可导致体重增加。下丘脑功能障碍(先天或后天性)引起食欲亢进,也可造成病态肥胖。糖尿病和甲亢是引起体重减轻的最常见原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垂体功能减退也可伴有体重减轻。神经性厌食症可引起严重消瘦,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体重减轻。其它系统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慢性胃肠道疾病也有体重减轻,在鉴别诊断时均需考虑。
3.食欲增加或降低,便秘或腹泻:糖尿病、甲亢、皮质醇增多症、低血糖患者、部分下丘脑功能紊乱患者食欲增加;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患者食欲下降,遇到应激状况(如感染、外伤、手术)时食欲进一步下降,还伴有恶心、呕吐,容易误诊为消化道疾病,每次发作时输注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能好转,之后反复发生而始终没得到确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补充维生素D和钙片过多引起的高钙血症也可表现为食欲降低甚至引起胰腺炎反复发作。多种内分泌疾病可导致便秘,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钙血症、甲减、嗜铬细胞瘤等。腹泻可见于甲亢、胰腺或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4.口干、多尿、多饮:糖尿病、尿崩症、干燥综合征、低钾血症、高钙血症、高钠血症都可能引口干,此外,许多生理因素如老龄和多种药物如阿托品也可引起口干,在鉴别诊断时也应一并考虑。
5.月经紊乱或性功能下降: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导致女性月经紊乱和不孕不育最常见的原因;垂体泌乳素瘤除了引起闭经外还伴有溢乳和不孕;甲亢可引起月经过少,甲减可引起月经过多;过度运动和节食、精神紧张可以引起下丘脑性闭经;产后大出血、垂体手术或放疗、肾上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原发卵巢功能衰竭圴可导致闭经。
6.腰背疼痛或颈部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可伴有身高缩短和脆性骨质。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可有腰背疼痛和四肢疼痛,发生肾结石时可有肾绞痛,发生胰腺炎时可有上腹疼痛。颈部疼痛伴发热、心悸、出汗提示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
7.身材高大或矮小:垂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营养不良、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可引起身材矮小。
8.皮肤及毛发改变:皮肤色素沉着见于双侧肾上腺破坏引起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黑棘皮病(色素沉积在颈部、腋窝等处)常发生在极度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严重胰岛素抵抗、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疾病;白癜风(皮肤色素脱失)见于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皮肤痤疮、多毛提示雄激素过多,常见于多囊卵巢、库欣综合征、产生雄激素过多的肾上腺或卵巢的肿瘤。毛发脱落见于垂体功能减退和性腺功能减退。甲亢的病人皮肤潮热多汗,甲减的病人皮肤干燥冰凉。库欣综合征病人可有皮肤变薄、多毛、痤疮、紫纹、多血质、容易青紫等皮肤表现。
9.高血压或低血压:大约15%左右高血压是可以找到原因的,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肾性高血压和内分泌性高血压,至少有十四种内分泌疾病可引起高血压,这些高血压一旦找到原因是可以根治或大大改善的,所以从高血压人群当中把这部份患者筛查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如单侧肾上腺腺瘤引起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通过手术切除是可以根治高血压的。低血压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可见于垂体、肾上腺功能减退,补充相关激素可以好转。嗜铬细胞瘤患者还可以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压交替,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波动大,要当心嗜铬细胞瘤可能。
总之,内分泌代谢疾病常常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症状多变,大多无特异性,但通过提高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不放过病史当中的任何线索、进行仔细体格检查、辅以必要的化验和检查,绝大多数能找到病因,从而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严重后果。
本文是赵家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