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沟通在于诚
在临床工作中,除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复杂的临床疾病的处理之外,在当今医患如此紧张的环境之中,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时的被说起和讨论中,结合本人的14年临床实践,个人认为良好的医患沟通在于诚。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时读研究生的一些同学在暑期应聘于一些私人医院或者门诊,其中一位绝对是当时的传奇,故事是这样的:他应聘的诊所在一个菜市场旁边,一个上午,一位大妈提着菜篮路过诊室,不知什么原因就进去咨询了一下,结果经过一番接近神的“沟通”,大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弄得一清二楚,并量身定做的开了药,结果大妈身上只剩了两块钱坐车回去,而且走的时候非常感谢他,直夸赞他医术高明,而且每次谈论后总要羡慕一番,现在回想起来,他确实不失为沟通的方面天才,但是对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益,以为这样的“沟通”没有诚,就如练武没有德做基础,练剑没有道做后盾,是无本之末的技,换来的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是失败的结果。那么在临床中应该怎么样去沟通呢?本人认为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在沟通的过程中,一直要坚守以患者为中心,切中疾病进行,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诚在平等待人,不以个人情绪而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尤其在急诊过程中,可以说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不同性格脾气的人,而作为医者在处理疾病的时候和在与其交流的时候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按照脾气用事,记得一次急诊,来了一位高处摔伤致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后来了解到是一位部门负责人,习惯了指使别人,到了急诊就要止痛针,甚至骂骂咧咧的,在初步体检后建议检查明确以后再给予止痛措施,同时也告诉为什么不能马上给予止痛针,是因为根据受伤机制,可能会有其他损伤尤其内脏损伤,由于止痛可能会掩盖病情而引起病情突变,并告诉他,只要检查没有其他损伤的话,可以给予止痛且复位后疼痛就会很快减轻,因为告诉了他病情,也是为他考虑,他接受了,并很快的完成检查,复位后疼痛基本消失,他也坦诚的为开始的不理智道歉了,所以体会就是,诚恳的为患者考虑,不要受其情绪和角色影响,最终才能换得理解和配合。
二、诚在认真的倾听,有些病程较久的或者心理负担重的患者,多在诊疗过程中反复不定,这时需要耐心的倾听他们的主要诉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记得我在进修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特别善于倾听患者的诉说,或者说通过专门的聊天,对于一 些特殊的病例,他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单独的时间陪着患者及其家属聊天,从而真实的了解患者的诉求,一些被别的科室或者别的医生称之为难缠的病人,在他那都有很好的依从性,也能得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三、诚在认真体检,在门诊中,总会遇到一些看了很多医生后说没有效果的病人,一般说来,门诊时间是非常紧迫的,有时会为了节省时间,一些医生忽略了体检的重要性,记得还在实习的时候,我的带教老师说过,骨科的检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门诊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微的症状,需要认真的体检去发现问题的根本,然后再做出检查的决定和诊断,曾经有一个患者,进门就说:医生,我要住院开腰椎手术,询问之下是当地医院根据其腰痛、下肢行走障碍查了腰椎CT提示腰椎退化伴椎间盘突出,在询问病史之后,并进行查体后发现其髋关节阳性 体征明显,故建议查骨盆平片,结果提示双侧股骨头坏死伴骨关节炎,诊断清楚并解释其腰痛的原因后,结果后期在治疗过程中,该患者依从性非常好,所以详细的体检也是沟通的手段。
四、诚在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专业的问题,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不光要看好病,同时还要担负一个科普的任务,就要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良好的认识,但是医学词汇和名词都是专之又专的,如果在与患者说明病情和手术沟通过程中,说的都是非常专业的词汇,患者可能听的是一头雾水,或者一知半解,会为后期带来疑惑或,者不理解,比如一位女性患者,前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给她说病情的时候,她总是问是韧带断了还是骨折,我告诉她说,你在家用钢丝晾过衣服没有,她说有,我就说,前叉韧带就如拴在订在墙上的钉子上的绳子,结果被别人用力拉了一下,钉子从墙上掉了下来,同时钉子上带了一块墙上的水泥,结果绳子松了,不能晾衣服了,现在这个韧带也松了,需要重新把钉子订到墙上,结果她非常明白病情,对后面的手术也非常理解,这时候感觉沟通事半功倍。
总之,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踏踏实实的为患者解决问题,认认真真的追溯病情的根本,切实的贴合患者的病情、诉求去沟通和解决病情,会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本文是杨礼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