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便血与大肠息肉
小儿的结、直肠息肉多在2~8岁发生症状,多为散发的良性息肉,可用组织内窥镜手术摘除。小儿的结、直肠息肉的发现要靠家人的细心观察,看大便有无鲜血,孩子贫血时,除营养不好的外,必须想到是否有结、直肠息肉。
小儿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单发性居多,多发性占少数。 儿童性直肠息肉主要发生在2~10岁的儿童。
①新生物: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易发生癌变。
②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③炎性息肉:即假息肉,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
④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病因
1、遗传因素
一般建议通过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
2、慢性刺激
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引发直肠息肉。
症状
1、便血
最为常见,一般便血量少,,多为手纸见血,或粪便表面有血迹,也有大便时滴血者。血色鲜红或暗褐,有时带粘液,大便带血是管状腺瘤最常见的症状,。约占90%以上;绒毛状腺瘤也可见便血,但多为粘液血性便;88-100%的幼年性息肉可有便血;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多可见粘液血便。
2、脱出
直肠息肉蒂较长时多可脱出肛外。息肉脱出有时仅露肛口,有时连同部分蒂部脱出肛外.如息肉较大,脱出后须手托还纳,偶可嵌顿于肛外,.高位息肉常不能脱出。
3、肠道症状
常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等.。部分管状腺瘤患者可见轻度腹泻,粘液便,排便不畅,便条变细、腹痛等症状。
4、全身症状
息肉数量较多、病程较久者,可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虚弱表现.大量排泄粘液者,可发生低钾性心律紊乱或四肢软弱无力;易疲劳等症状.青少年患者影响身体发育。
诊断
凡儿童有无痛性鲜血便者,首先应想到本病,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查多能发现息肉,部分病例需借助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可确定诊断。直肠指诊多能扪及较大的蒂状息肉,较大儿童可令其似排便样用力屏气,以利发现较高部位息肉,对反复直肠指诊未发现息肉者,可在麻醉下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即予以摘除,
儿童直肠息肉 - 治疗方法直肠、结肠息肉均应摘除,摘除方法取决于息肉的部位、形态及数目,镜检和摘除息肉均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要求患儿安静、肛门松弛,直视下或在纤维结肠镜下摘除息肉,注意止血要彻底,对基底广的息肉可在直视下电烙切除,但烧烙不能过深以防直肠穿孔,经摘除后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以复发,应定期随访。
良恶性鉴别
儿童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的息肉可恶变成直肠癌。
1、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样的赘生物。3、4岁的孩子较多见。
2、母亲最初所发现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现象。新鲜的血液,盖在粪便上,或者从肛门处往下滴。孩子不感到疼痛,也无任何症状,但每次排便都出血。
3、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医院用直肠镜检查,便会查清楚。连续出血会导致贫血,息肉的连续生长,有时会引起肠套叠。
4、手术可从肛门外摘除,但深处有好几个息肉时,需要开腹摘除。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