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杨鸿浦 人已读
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常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病因较复杂,常常难以确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按炎症情况可分为急性(红斑、丘疹、水疱、红肿、渗出、糜烂、结痂)、慢性(产肤呈褐黑色浸润、肥厚、皲裂、鳞屑或有苔癣样改变、脱屑性斑块等)和亚急性三种。中医有“湿癣”、“湿疮”、“浸淫疮”等名称,多由风湿热或脾虚复受风邪、寒湿等所致。治疗以内治、外用并行之法。
内服方
1.石膏芩青汤[1]
[药物组成] 生石膏、马齿苋,黄芩、六一散,大青叶、白鲜皮,生地、白茅根,丹皮。
加减变化:皮损泛发全身,鲜红灼热,身热烦躁,舌红绛者加水牛角粉、赤芍。水肿明显,脂水淋漓,水疱多者加车前草、茵陈、汉防己。瘙痒剧烈者加苦参、地肤子、僵蚕。对药物、食物过敏者加连翘、蚤休、绿豆。皮损发于头面部,日晒加重者加青蒿、地骨皮。
[适应病证] 急性湿疹皮炎(浸淫疮、面游风、漆疮、中药毒、日晒疮等)
[经验体会] 本方具有清热、凉血、利湿之功,系急性湿疹皮炎治本之法。方中石膏清气分之热,并透营热转气,黄芩、白鲜皮苦寒清热燥湿解毒,大青叶、生地、丹皮凉血消斑,白茅根、六一散清热利尿,导湿下行,马齿苋酸寒清热解毒,并收敛减少渗出。诸药配合热清湿除而皮疹得消。
2.加味四物汤[2]
[药物组成] 熟地或生地,白芍,当归,川芎,首乌,刺猬皮、乌梢蛇、苍耳子、皂角刺、蛇床子、白鲜皮、白蒺黎
加减变化:风热偏重者加防风、苦参、薄荷;风寒偏重者加桂枝、荆芥;湿热偏重者加茵陈、黄柏;血热偏重者加丹皮、青蒿;热毒偏重者加银花、土茯苓;偏血虚者加龙眼肉、紫河车;偏气虚者加黄芪、黄精;偏血瘀者加丹参、地龙;纳食不香者加山楂、怀山药;顽固性奇痒者加全蝎、蛇蜕;反复发作者加核桃仁。
[适应病证] 慢性湿疹、顽固性湿疹、皲裂性湿疹、顽固性痒疹、顽固性荨麻疹、色素紫癜性苔藓样皮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所致之皮肤瘙痒症。
[经验体会] 本法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理,选用《局方》治血通剂“四物汤”为主。本方既有理血和血、祛风止痒之品,又有清热润燥、除湿解毒通络之味,实是治疗各种皮肤瘙痒症较好之通用方。
3.枣仁安神汤[3]
[药物组成] 生龙骨(先煎)、夜交藤、何首乌,酸枣仁、白鲜皮、威灵仙、当归、白芍、熟地,苦参、五味子。
[适应病证] 慢性湿疹。
[经验体会] 慢性湿疹常因心神失调,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于濡养而引起。安神法方中龙骨、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养心安神;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养血益精;威灵仙通径络而祛风湿;苦参祛风杀虫;白鲜皮祛风燥湿。诸药合用,心神得安,风燥自除。
4.养心祛疹汤[3]
[药物组成] 当归、熟地、威灵仙,生白芍、枣仁、夜交藤、苦参、白鲜皮,何首乌、五味子,生龙骨(先煎)。水煎服。轻者日服1剂,重者日服2剂。
[适应病证] 慢性湿疹。
[经验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湿疹是心神失调,病久伤血,以致血虚生风生燥,肤失濡养而成。方中生龙骨、枣仁、五味子、夜交藤为养心安神;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为养血益精。威灵仙善能疏通经络而祛风湿,苦参能杀虫祛风,白鲜皮祛风燥湿。以上药物均有养心安神,养血社风,燥湿之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和其临床特征有剧烈瘙痒,夜不能寐,故以安神法为主治疗,结果剧烈瘙痒消失,病灶也随之好转,在临床治疗各种皮肤病时,无论证型何属均可应用安神法,疗效甚佳。
5.湿疹汤[4]
[药物组成] 萆解、泽泻、车前子、茯苓、苦参、白鲜皮、防风、地肤子,苡仁、生地,银花、连翘;
[适应病证] 亚急性、慢性湿疹。
加减变化:亚急性湿疹加蝉蜕、白蒺藜;慢性湿疹去车前子、泽泻,加玄参、当归、乌梢蛇、红花。
[适应病证] 亚急性、慢性湿疹。
[经验体会] 本病病因一般为湿热羁留腠理,耗阴伤血所致,治宜清化湿热,佐以滋阴养血、祛风通络。
6.加减四妙丸[5]
[药物组成] 苡仁,苍术、黄芩、川芎、白蒺藜、赤芍、生甘草各15g,苦参、白鲜皮。
加减变化:有渗出、黄水多、继发感染者,加板蓝根、金银花各25g,或加蒲公英;糜烂且渗出多者,加紫草或外用紫草油纱条。
[适应病证] 急慢性湿疹。
[经验体会] 方中重用苡仁是取其清湿热之长处,黄芩是清肺胃热之良药,白蒺藜、白鲜皮、苦参燥湿祛风止痒效果好,川芎、赤芍、紫草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促进皮疹消退。
7.龙蚤清渗汤[6]
[药物组成] 龙胆草、黄芩、炒山栀、当归,蚤休、生地、白鲜皮,丹皮,赤芍,苦参,六一散(包)。
加减变化:如渴饮脉洪者加生石膏、知母;瘙痒剧烈者加地肤子、川槿皮;神经性皮炎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者加丹参、莪术。
[适应病证] 湿疹。
8.氤氲汤[7]
[药物组成] 黄豆卷,佩兰、焦栀子皮,麝香、青蒿,连翘、郁金,.滑石,细通草、石菖蒲。
[适应病证] 湿疹。
[经验体会] 方中麝香、佩兰、豆卷芳香化湿,助其透泄;青蒿、栀子皮、连翘、滑石清泄表里之热邪;菖蒲、郁金调畅气机而散内湿;通草淡渗湿热。
9.异位性湿疹组方[8]
[药物组成]
异位性湿疹方1.三心导赤散加味:连翘心、山栀心、莲子心,玄参、生地、车前子、蝉蜕、木通、甘草梢,山药、茯苓、黄芪、五灵脂。
异位性湿疹方2.养阴祛湿润肤汤:南北沙参、玉竹、天花粉、生地、白鲜皮、荆芥炭,薏苡仁、党参、黄芪、赤小豆,炒丹皮、丹参、茯苓皮、五灵脂。
异位性湿疹方3.当归饮子: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加丹参、五灵脂。
加减变化:大便秘结加熟大黄、火麻仁;平素喜冷饮、喜酸、咸食者加麦芽、扁豆、莱菔子;痒甚者加钩藤、蝉蜕、乌梢蛇;夜寐不安加合欢皮、灵磁石;渗液多加防己、猪苓;伴过敏性鼻炎加用苍耳子散(苍耳子、白芷、辛夷花、薄荷);伴哮喘加白芥子、白僵蚕。
[使用方法] 水煎,分2~3次或频频喂服,每日1剂。配合外治法:婴儿期皮损以香油调湿疹散(黄连1.5g,吴茱萸3g,煅石膏10g,冰片0.5g)外擦局部,有促进皮疹吸收和祛除污秽痂皮之功。
儿童期皮损局限者用苍苦五倍汤(苍术,苦参,五倍子,稀莶草),煎水外洗,1日3次。洗后用地虎糊(地榆粉、虎杖粉各等份,用凡士林按25%的浓度调匀)外涂。
成人期皮损局限者,可用蛇矾洗剂(蛇床子,明矾,大麦)煎水外洗。
[适应病证] 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
[经验体会]
方1.适用于胎热型(见于婴儿期):皮损好发于面颊部,可见红斑,针尖大小的密集的潮红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或结有黄色的痂皮,严重时可波及躯干及四肢等处。患儿在襁褓中摩擦,烦躁不安,尿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方2.适用于阴虚型(多见于儿童期):面色晦暗,皮损为丘疹、丘疱疹,部分皮损相互融合,呈浸润肥厚,严重时可有渗出、睫烂、结痂等。皮损色黯,常为局限性,在四肢屈侧、颈部、腕部,尤其是肘窝、腘窝,呈对称性分布。舌质淡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或细缓。
方3.适用于血燥型(多见于成人期):病程日久,皮损干燥肥厚,呈苔藓样变或呈干燥性的丘疹,有鳞屑及血痂,主要分布在颈、肘、手、膝等处,自觉痒剧,入夜尤甚。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濡细。
中医学文献所载的“四弯风”与本病相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载“四弯风每生在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于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本病中医认为多因禀赋不耐,或胎毒遗热,脾失健运,复感风、湿、热邪,容于肌肤所致。病久缠绵不愈,风盛化燥,而后期形成阴虚血燥的病理特征,本组方即依此病机而设。
10.加味导赤散[9]
[药物组成] 竹叶、甘草、苦参、木通、生地、枳实、蟅虫、茵陈、泽兰叶、丝瓜络各,茯苓。
外用苍苦汤:苍术、苦参、商陆、常山各,二丑
[使用方法] 内服方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外用方煎水泡手,每日1剂,日泡3—4次。
[适应病证] 手心湿疹。
[经验体会] 手掌中心是心包经的劳宫穴,此部位发生水疱,奇痒者,为心包之湿邪蕴久。证有湿热、寒湿之分。湿热型主证为掌心皮肤红肿,水疱,糜烂,湿润,奇痒,舌红苔黄滑,脉滑有力。治宜清心利湿,方选加味导赤散。寒湿型主证为手心皮肤糜烂,湿润,粗厚、瘙痒,苔灰滑,脉缓有力,治宜芳香化湿,方选菖蒲郁金汤加减。
外洗方
1.皮炎搽剂[10]
[药物组成] 龙胆草、透骨草、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苦参、黄柏、稀莶草、蚤休,冰片、麝香、草脑,川椒。
[使用方法] 将诸药放入罐内(冰片、麝香草脑除外),水煎,第一次加水2000ml;煮开后40min再加水1500ml,再煎开30min第三次加水1000ml,煎至2000ml过滤,将冰片、麝香草脑用适量酒精溶解混合于药液内,加入0.03%尼泊金防腐,按每瓶60m1分装。使用时每日外搽患处7次。
[适应病证] 湿疹、丘疹性荨麻疹、皮炎等。
2.青黛枯椒散[11]
[药物组成] 青黛、枯矾、花椒,雄黄,轻粉、黄连,硫璜,黄柏。
[使用方法] 先用1%。新洁尔灭或淡盐水清洗患处,用75%酒精消毒周围,再用青黛枯椒散与植物油调匀外涂患处,每日1次。若渗出较多者,可先用花椒、黄连、黄柏,煎水湿敷患处,每日2—3次。待渗出减少后,再用青黛枯椒散外涂,至痊愈为止。
[适应病证] 湿疹。
[临床疗效] 共治疗68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5天,最长15天。
[经验体会] 本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之功。药理研究表明;黄连、黄柏含棕榈硷,可收缩血管,促进皮下渗出的吸收;花椒含挥发油和牻牛儿醇,对局部有麻醉止痛、止痒的作用;雄黄含硫化砷,它与局部渗出物结合产生一种杀虫、收敛止痒的保护层。青黛、轻粉、枯矾、硫磺有凉血消斑、清热解毒、收敛止痒之效。青黛、轻粉分别含靛玉红及β—谷甾醇、氯化亚汞,对白细胞有抑制作用,可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抑制炎性反应;枯矾、硫磺分别含硫酸铝及硫化砷,两者均能与血清蛋白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蛋白化合物,对局部有收敛、止血、止痒之效应;植物油对皮肤刺激小,浸润作用强,具有润滑、软痂、消炎、保护等效果。
3.外用擦调散[12]
(1).擦剂:苦参、黑豆各,白鲜皮,大枫子各,土槿皮、地肤子、苍术各,生葱、五倍子。共加水煎两次,合并药液800ml,再用95%酒精200溶解樟脑、冰片各20g后缓缓加入药液中过滤分装。
(2).散剂:硼酸、氧化锌各,氯化铵,滑石粉,混合备用。
(使用方法) 先用50%氯化钠溶液清洗患处皮肤,再将中药擦剂外擦患处。用擦剂后患处流水甚者,将散剂撒布揉搓,流水不甚者,用凡士林调擦患处。1日3次,7天1个疗程,最多不超过3个疗程。
[适应病证] 湿疹。
4. 诃醋液[13]
[药物配制] 取诃子lOOg打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500ml,再加入米醋500ml煮沸即可。
[使用方法] 取药液浸渍患处,不能浸渍地方可用纱布垫蘸药液湿敷,略加压,使之于皮损面紧贴,干后再加药液。每天3次,每次30min,1日1剂。
[适应病证] 急慢性湿疹
[经验体会] 诃子能消肿、收敛、杀虫,米醋抑菌,止痒。本药液用时需煮沸,以达消毒之目的,治疗需温度适中。
5.湿疹外洗方[14]
[药物组成] 生山楂、生大黄、苦参、芒硝,蝉蜕。
[使用方法]加水200ml,先煎煮生山楂、生大黄、苦参、蝉蜕,煎10~15min后,将芒硝加入,再煮1—2 min后离火,滤出药液,置于阴凉处,待药液冷却后,用药棉蘸洗,每日可洗5—6次。
[适应病证] 湿疹。
6.石滑散[15]
[药物组成] 煅石膏、滑石各30g,青黛、黄柏末各15g,枯矾l0g,冰片、轻粉各5g。
[使用方法] 以上药物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将药粉干撒于患处,如经治疗后渗液减少或已无渗液,可改用麻油适量将药粉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一般每天换药2次,换药时宜用湿棉棒轻轻拭去旧药。用药期间忌用水洗患处,以免皮损出现渗液,疮面扩散。并禁烟酒辛辣肥腻等刺激性食物。
[适应病证] 急性湿疹。
7、虎刺汤[16]
[药物组成] 虎刺全草(又称两面针),蛇床子、土槿皮、十大功劳。
[使用方法] 取上方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左右,待凉后坐浴浸泡患处30min,每日2次,2日1剂,连用5~7天。
[适应病证] 慢性阴囊湿疹。
8.黛矾散[17]
[药物组成] 青黛,枯矾、炉甘石(用醋淬)、黄柏粉各,孩儿茶。
[使用方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加入蓖麻油lOOml调匀,备用。 先将患部洗净,取上药反复涂擦,每日2次。皮损部若渗液、糜烂,可直接用于药粉按压在患处。用药数天后,患处出现干燥、脱屑,可改用青黛油膏(由青黛7.5g,凡士林30g配成)。
[适应病证] 阴囊湿疹。
9.皲裂性湿疹方[18]
[药物组成] 王不留行、透骨草,红花、明矾。
[使用方法] 水煎两遍混匀,先熏后浸泡,每次20~30min。第二次浸泡时将原药液加温即可,每1~2日1剂。
[适应病证] 皲裂性湿疹。
10.甘鹿膏[19]
[药物组成] 鹿角霜,甘草,熟鸡蛋黄。
[使用方法] 把鹿角霜和甘草研磨成粉过80目筛;将上药入油调成糊状即可。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洗净乳头,去之痂结后涂药。每日3~4次,每次涂药后2~3小时不予哺乳。
[适应病证] 乳头皲裂性温疹。
[经验体会] 中医认为乳头皲裂性湿疹乃是风、湿、热侵于肌肤而成,伴有血虚而兼风燥。所用甘鹿膏中甘草具有抗炎、解毒、燥湿、收敛、生肌作用,还有抗变态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和角质层的新陈代谢的作用;鹿角霜有消炎、收敛、活血及止血作用。蛋黄油有润肤、生肌等功效。
11.小结
湿疹为虚实夹杂之证,证型繁多,必须悉心辨证,灵活运用中药方剂。每型之间相互关联,证型掺杂,几种方剂可分拆配伍应用。用辛温药物时应辨证准确,因该类药物辛散走窜,使用不当会使皮疹扩散周身,而加重病情。应用苦寒之品,应注意顾护脾胃,勿使克伐太过,子病及母,避免脾气虚弱而形成顽癣。有湿者应先利湿,未利湿而用辛散之品可导致皮疹扩散周身。湿疹早期,治疗上多以辛散药物为主,可使表邪外透,又避免克伤脾胃;中期,应注意健脾利湿;晚期,应注意益气养阴,以避免复发。
本文是杨鸿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