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猛于虎 警惕你的小孩中招
手足口没有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托幼机构、学校是流行的主要场所。最近开春以后,气温逐渐暖和,到门诊就诊的手足口病或类似手足口病的患儿逐渐增多,很多焦虑的妈妈抱着孩子心急火燎的跑进门诊,想知道自己孩子是否患上了手足口病。所以在这科普一下: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如何传染?如何预防?是不是手足口部位有斑丘疹或水疱就是手足口?

一、病因和表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 以柯萨奇A 组16 型、肠道病毒71 型多见)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以及疱疹。
在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可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由于破溃成小溃疡,出现疼痛。同时典型病例还会出现手足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此外,除手足口外,疱疹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或偶见于躯干及四肢。 数天后水疱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如果你的宝宝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并且伴有咽痛、流涎、拒食、手足皮疹等,家长应引起警觉,考虑孩子是否有可能患上手足口病。


其实,大多数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症状都很轻微,归纳主要临床表现:不同程度上的发热、口腔疱疹、手足、臀部、膝肘部等位的疱疹。只是在严重情况下会引发脑膜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呼吸道感染、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情况,重症病例死亡率高。对于机体功能薄弱的小儿构成生命安全重大威胁,但这种几率并不高。如果小孩出现惊恐、肢体震颤、乏力、心慌胸闷等症状,家长更应高度重视,并立即带孩子就医。除了重症,手足口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所以大概5年前,门诊遇到这类病例我们通常告诉患者不需处理、回家观察即可,绝大多数家长也不当回事。这几年,有过几次疫情流行,加上重症病例的出现,手足口才在大家心里变得如洪水猛兽了!

二、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做好个人、家庭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在无手足口病发生的区域,应该做到以下预防措施:
第一,“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
第二,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活动。
如果患上了手足口病:1、首先应采取自行隔离的措施,以防再传染给其他小朋友。2、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不宜食用牛、羊肉,辛辣及煎炸食物等。在疾病恢复期应吃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汤类或熬粥食用,应注意食物的温度都不宜过烫。3、在起居上,应让孩子注意休息,做好隔离,衣被不宜过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如患儿高热,则可用温水浸浴或擦身。注意勤洗手,剪短指甲,避免抓破水疱;保持皮肤清洁。5、做好口腔的清洁护理上。


三、治疗:
一般情况下,观察即可,对于出现口腔溃疡的患者,用复方氯已啶清洗口腔,康复新喷剂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对于体温升高超过38.5℃的患儿,对其进行物理降温,视情况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溶液。如果出现重症,则需要住院观察,并给与响应措施。
四、是不是手足口有皮疹就一定是手足口病?
答案当然不是。手足部位的湿疹、单纯疱疹,口腔的单纯疱疹,都是比较常见的容易混淆的疾病,甚至多形红斑也可以早期出现在手足部位,所以,不要一看到这些部位有皮疹,就惊慌失措地以为患上了手足口病。
本文是张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