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西涛 三甲
杨西涛 主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介入科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和丛状血管瘤

10145人已读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 KHE)简称KHE,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婴幼儿的血管源性肿瘤。皮肤为最好发部位。位于皮肤黏膜的KHE表现为红色或紫色或两者之间的颜色的斑片样皮肤改变,通常质地较硬,累及皮肤全层并侵入皮下组织。有时皮肤表面可见出血点,很有可能是KM现象的先兆。KHE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与婴幼儿血管瘤相比,KHE没有消退的倾向。(下图为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的典型表现)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丛状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赖于以下几项检查:

① 核磁共振:主要判断病灶所累及的部位及深度,对病灶性质有初步预判;

② 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病灶的性质,予以病理诊断

③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明确是否伴随血小板降低(卡梅现象),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如已明确诊断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丛状血管瘤要求患者定期(一般为每月一次或遵医嘱)检查血常规,早期发现卡梅现象的发生,避免病情趋于危重。

④ 如病情需要,仍需其它检查帮助诊断。

KHE 和TA可引起Kasabach-Merritt现象(也称KM现象、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是在脉管性疾病基础上伴发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表现,即血小板在被限制并破坏在瘤体内,导致血小板降低的临床表现。其病程凶险,患者往往因凝血功能紊乱、败血症以及重要器官的损害而预后不佳,死亡率高达20%~30%。当病灶累及深部皮下组织、纵膈或腹膜后,更易发生KM现象(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请及时至当地儿科就诊稳定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并及时联系我们。待血小板稳定后,尽快至我院门诊复诊。

针对KHE和TA的治疗分为三种情况:

1)病灶稳定无临床症状,不伴有卡梅现象的,可选择观察随访,少数局限、表浅的病灶可选择手术切除。

2)病灶增大或有临床症状,但不伴有卡梅现象的,如生长部位允许,可以加压包扎压迫病灶,并可考虑全身应用激素或其它口服药物治疗;

3)伴有卡梅现象的情况,全身用激素、干扰素α-2a、干扰素结合激素、长春新碱、放疗、血管介入栓塞、环磷酰胺、压迫疗法、西罗莫司等多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小的表浅的KHE,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方法。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杨西涛
杨西涛 主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介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