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卞西武 三甲
卞西武 主任医师
儋州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肋间神经痛

31647人已读

肋间神经痛是一组症状,指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如: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膈、胸膜病变,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基本概述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发生的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继发性者多与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机械损伤及异物压迫等有关。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并沿肋间神经分布。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它是老年人常见的胸痛原因之一。我们知道,肋间神经共有12对,由胸髓发出后经前根和后根联合而组成。胸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于肋间内、外侧肌之间叫做肋间神经,走行在肋间动脉的下面。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是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变(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损伤,老年性脊椎骨性关节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肿瘤,特别是髓外瘤,常压迫神经根而有肋间神经痛的症状。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主要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有些病人可发现各种原发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另外,带状疱疹病毒性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是指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在其神经支配区的皮肤上产生成群的水疱和丘疹,而以水疱为多见,按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邻近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神经痛。发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继发性肋间神经痛的治疗须视病因而定。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可按神经痛的一般疗法治疗,如各种止痛剂的使用、理疗等。当无效时可考虑肋间神经根部封闭。对于带状疱疹的皮肤损害可对外用保护干燥剂,如樟脑扑粉、炉甘石洗剂或龙胆紫溶液,5%雄黄酊外用亦有消炎止痛作用;适当使用维生素B1、B12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常有良好的效果。

病理病因

肋间神经由胸髓发出后经前根和后根联合而组成。共有12对,胸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于肋间内、外侧肌之间叫做肋间神经,走行在肋间动脉的下面。肋间神经痛本病实际上仅仅是一症状的名称,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此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胸痛原因之一。 肋间神经痛的症状的产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是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变(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损伤,老年性脊椎骨性关节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肿瘤,特别是髓外瘤,常压迫神经根而有肋间神经痛的症状。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主要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有些病人可发现各种原发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另外,带状疱疹病毒性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是指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在其神经支配区的皮肤上产生成群的水疱和丘疹,而以水疱为多见,按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邻近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神经痛。发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症状

肋间神经痛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由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继发根性的肋间神经痛;肋骨、纵膈或胸膜病变会继发干性的肋间神经痛。原发性的肋间神经痛少见。 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治疗和预防

治疗应明确原发病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用药物、理疗、针灸、推拿等。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沟、阳陵泉、华佗夹脊(病变相应节段)、蠡沟。 2.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一穴,效不明显者加配穴。照海,取双侧,随吸气进针1寸~1.5寸,反复捻转结合提插,持续3分钟~5分钟,施泻法,留针15分钟。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法同照海。曲池,取健侧穴,针剌得气后,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同时嘱患难与共者作深呼吸,并按摩患处。留针15分钟。华佗夹脊,深刺使针感沿肋间神经放射,只取患侧穴,施平补平泻法,余穴均取双侧,针法同照海。每日l~2次。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减轻三分之二;好转:疼痛减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无效:疼痛不明显。

(二) 皮肤针

1. 取穴 主穴: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背部循行线。 配穴:病变区肋间隙、胆经胁部循行段。 2. 治法 行常规消毒后,由华佗夹脊穴颈7至颈8,膀胱经大杼至关元俞,反覆以中等强度手法叩刺5遍,用闪火法拔排罐10分钟。然后令患者侧卧,使患部朝上,沿病变区肋间隙和胆经胁胁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区上下各一肋间隙叩刺2遍。均采用中等强度手法。叩毕,在疼痛最明显区域拔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 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内关、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显处。 2.治法 令患者仰卧,先取配穴进行针刺,以捻转进针法刺内关,待有感应后用提插法加大刺激量,使针感向上臂放射。同时,患者行深呼吸,深刺阳陵泉,直透至阴陵泉。待有感应后,用捻转法加大刺激量,使针感上通下达。留针30分钟~5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然后于阿是穴,即疼痛最明显处,常规消毒后,取皮肤针,由轻而重进行叩刺,叩刺至皮肤发红,以闪火法或投火法吸附其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0分钟~15分钟,待皮肤瘀血呈紫红色时取罐。隔日治疗一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5日。

(四) 电针

1.取穴 主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配穴:太冲、至阳、肝俞、肾俞、行间、丘墟。 2.治法 主穴取2~3穴,配穴1~2穴。得气后施捻转手法,先补后泻,运针10分钟,再通电针,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用密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通电5分钟~20分钟。每日1次。

(五) 其他措施

1.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应重视病因的治疗。 2.本病如单用针灸疗效不佳,可配合理疗,或封闭疗法。 推拿临床上治疗由胸椎损伤或退变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疗效较好。这类患者往往有胸椎关节的位置异常,通过胸椎复位手法纠正后,疼痛就能明显缓解。

(六)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临床上常见的肋间神经痛的类型有: 寒滞肝脉:胁肋痛、腹冷或牵引前阴坠胀疼痛,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暗苔白滑,脉沉弦或弦紧。 肝经火盛:胁肋灼痛、或掣痛、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邪犯少阳:胁肋疼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淡苔白滑,脉弦。 痰饮内停:咳嗽转侧、呼吸时牵引胸胁疼痛加剧,胁胁胀满,气息短促,呼吸困难,苔薄白,脉沉弦或沉滑。 肝气郁结:胸胁满闷胀痛,疼痛每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或连及少腹,精神抑郁,善太息,饮食减少,苔薄白,脉弦。 瘀血停着:胁肋部刺痛,固定不移,日轻夜重,痛处拒按,或胁下有痞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休,两目干涩,爪甲枯脆,口干咽躁,心中烦热,颧红,潮热,或有筋挛。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肝胆湿热:胁痛口苦,或绞痛,心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目黄身黄,或有潮热,身热不扬,小溲黄赤,脉弦数或弦滑。 中医中药治疗肋间神经痛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肋间神经痛的方剂如全龙汤、桃红四物汤、逍遥散等,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使用。

保健

按摩手法

肋间神经痛患者除了服用药物对症治疗外,如果能配合一些有效的按摩手法,则治疗效果会很好。 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2.推擦大椎穴 将右手4指并拢,紧贴在大椎穴上,适当用力反复推擦0.5~1分钟,至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疏风散寒,调理肺气。 3.揉按肩井穴 将一手中指指腹放在对侧肩部肩井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双肩交替进行。 功效:放松肌肉,活血通络。 4.掐合谷穴 将一手拇指指尖按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余4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理气通腑,解痉止痛。 5.按揉曲池穴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曲池穴上,其余4指附在肘后,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通络,镇静安神。 6.合按内关、外关穴 将一手中指和拇指指腹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7.掌揉膻中穴 将一手掌掌根紧贴膻中穴,适当用力做顺时针摩揉0.5~1分钟。以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理气散淤,宽胸利膈。 8.分推胸肋间 双手指张开呈爪状,将指尖附于同侧胸骨旁肋间处,适当用力从胸前正中线沿肋间向两侧分推0.5~1分钟。 功效:宽胸理气,缓急止痛。 9.分推肋下 将双手4指并拢,分别放于同侧剑突旁,沿肋骨分推0.5~1分钟。 功效: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10.按揉缺盆穴 一手半握拳,中指伸直,将中指指腹放在对侧缺盆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以肩部有酸胀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功效:通经活络,解痉止痛。 以上手法每天操作1~2次。在治疗前应明确疼痛的原因,以排除按摩禁忌症。按摩时手法操作宜轻柔,一般可缓解疼痛。 胸椎部位的疾病要即时治疗,以免继发肋间神经痛。坐位工作者要注意姿势,避免劳累。

食疗方

当归佛手炖黄鳝 当归、佛手各10克,黄鳝300克,料酒15克,调味品、姜、葱适量。将当归、佛手洗净切片,黄鳝去骨和内脏后切片,姜切片,葱切段。黄鳝中加入盐、料酒,腌渍片刻后放入炖锅内,加入当归、佛手、姜、葱、盐,放入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再转文火炖熟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活血祛淤、通络止痛。 红花拌莴苣 红花10克,莴苣250克,海带150克,鸡肉250克,调味品、姜、葱适量。将红花洗净、放入锅内,加水50毫升,煮沸待用。莴苣切成细丝挤干水分;海带洗净,用沸水煮后切成细丝;鸡肉洗净煮熟切成细丝;姜、葱切丝。将莴苣丝、鸡肉丝、海带丝、红花同放入盆内,加入姜、葱、盐、醋、酱油、白糖、芝麻油,拌匀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利五脏、通经脉。[1]

中医验方

1.肝郁气滞 全龙汤加减配伍香附10g、紫苏梗10g、生姜3片、葱白2根,水煎服。或青皮60g、玄胡150g,共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6g。 2.肝阴不足 全龙汤加减配伍当归15g、白芍30g、杞子15g、生地15g、青皮10g、枳壳10g水煎服。 3.瘀血阻络 全龙汤加减配伍全瓜蒌1枚、没药3g、红花3g、甘草6g,水煎服。 4.胆经湿热 全龙汤加减配伍金钱草60~120g,水煎服,每日1剂。 5.肝胆湿热 全龙汤加减配伍龙胆草15g、金钱草30g,水煎服,日一剂。 6.肝郁化热夹湿 全龙汤加减配伍茵陈15g、板蓝根30g、龙胆草10g、丹参10g,水煎服。 7. 肝肾阴虚 全龙汤加减配伍五味子10g、太子参15g、蒸首乌15g、赤芍30g,水煎服。

卞西武
卞西武 主任医师
儋州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