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志宏
刘志宏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浙江 线上诊疗科

灾后心理援助培训提纲㈠

2802人已读

刘志宏 整理

资料来源:浙江省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

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

香港陈维梁著《哀伤心理咨询》

理论篇

一、 名词理解

㈠危机及危机性事件

⒈危机:是一种临时性的混乱、无序状态,处于危机中个体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处理某种特殊的情景,危机的潜在后果可能是正性的,也可能是负性的。也即具有3个特征:临时性、混乱性、不容忽视性。

⒉危机性事件:通常是一些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负性生活事件,如洪水、火灾、地震、台风、强奸、传染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等。也即天灾人祸(天灾易复,人祸难平)。

危机使人无能为力,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主宰自己的生活,会导致明显的认知、情感、行为和身体的反应。

㈡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是依据某些理论并基于经验的方法来帮助人们克服危机(灾难)引起的心理恐慌的手段。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⒈与相关研究结论的一致性

⒉与实地场合相符合的实用性

⒊根据年龄和发育情况而设计的合理性

⒋按照文化背景诠释的灵活性

心理援助的目的,是根据灾难幸存者心理反应建立起来的理论,对其心理反应进行有效控制,使其心理功能水平近早恢复到灾难前水平,预防慢性和迟发性PTSD的发生。

㈢哀伤

哀伤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的对象时面临的境况,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包括悲伤和哀悼。

⒈悲伤: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⒉哀悼: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和行为表现。

㈣损失或失丧

损失或失丧是人生命中不可避免和分割的一部分。分为:

⒈成长性损失:每一个人都必然经历的,如出生(母体内的舒适和安全)、弟妹的出生(部分的母爱和父爱)、入学(分离焦虑)、失恋(包括单恋或暗恋)、毕业(包括就业和失业)、升迁、搬家、结婚、父母离世、空巢、患病、退休等等。(也可具有创伤性)

⒉创伤性损失:并非每一个人必然经历,源于突发和不可预测性,如天灾人祸。对人的影响有程度上的差别。

⒊预期性损失:尚未真正发生,却又在人的预期之内,会给人带来预期性悲伤的反应,如慢性疾病或不治之症的人或其家属。常有内疚、愤怒、绝望、自暴自弃以及其他的复杂的情绪。

二、 哀伤理论

㈠灾难后的反应

⒈认知反应:

丧失记忆、健忘——作决定有困难

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集中时间短——不能从重大问题中认识到一般常识,对数字的记忆有困难

闯入性记忆

⒉情绪反应:

焦虑和神经质——悲伤

压抑——易怒

认知 情感

行为 身体

内疚——崩溃

担心——害怕进一步伤到自己或他人

⒊行为反应:

失眠或染上各种成瘾的恶习

动作迟缓或过度警觉

爱哭或“受迫”式笑容

重复性动作或不想离开灾难现场

⒋身体反应:

疲倦、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噩梦、盗汗、磨牙、发冷、神经性颤栗、主观性疼痛、“休克”状态等

㈡心理动力理论

⒈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鼻祖,早在1910年,就已经对抑郁和哀悼的现象做出比较和观察性研究。

⒉强调割断生者与逝者关系连接的重要性,认为过去投资于逝者心力需要释放,并转而投注于新的对象身上。

⒊认为当旧的连结由于逝者离逝而消失时,如果心力从关系中被抽离释放出来的话,过度性精神投入的过程便会开始。生者的情感会随着投入重温与逝者有关的每一个记忆,并持续地发现逝者不再存在这一现实而产生波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经过不断投入的精力会渐渐转移到新的对象身上,直到生者的哀伤终止。假如这一自然过程遇到异常的外在或内在的干扰,如当事人仍停留在某种与逝者矛盾或被内疚支配的关系下,生者的精力将难以转移,因而形成延迟、夸大或病态的悲伤,这种复杂的悲伤便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处理。

⒋认为幽默有舒缓过多紧张精力和转化痛苦为快乐的功能。

有时候,笑是我们唯一的武器——Roger Rabbit

幽默可以是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讨论禁忌性话题,以一种没有那么威吓的方式谈及死亡,并打开通往沉重事物与情绪的门户——Alien Klein

也许前线的工作人员或心理援助人员更需维持一份幽默感去面对每一天繁重的工作,才不致于过早烧尽。

在哀伤的处理中,我们除了容许当事人有哭的空间外,同样也容许他们有笑而不感窘困的自由。

幽默感的应用需要咨询师对当事人有敏锐的触觉、深度的认识和小心的措词,才不会让当事人有“落井下石和人身攻击之感”,

只有笑没有泪或只有泪没有笑往往使哀伤的经验变得不完整。

咨询师的一个角色,就是帮助面对重要丧失的人从哭和笑的两极中找到那微妙的平衡。

⒌心理动力学派认为,任何连结关系的瓦解,都会导致焦虑、愤怒、对抗或寻找的行为。悲伤基本上是分离性焦虑的一种,当一个人失去所爱的时候,尝试重获与逝者的亲密关系会自然成为当事人的焦点及动机,如果丧亲者最终未打破过去的连接,则可视为适应不良。

某些丧亲者习惯了与逝者共生的关系,依赖和矛盾的感觉因而变得十分强烈,甚至可能有自杀的倾向。

面对改变和失落,人们更会寄情于身边的人和物,例如,小孩成长中的娃娃和玩具以及好朋友等,这些人和物称为过渡客体。正常情况下,人会将已断了的关系重建在新的人或物上。

㈢认知行为理论

Parkes(1971)认为,死亡引发的哀伤是一项重大的心理社交转移。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他们的世界观及对各种关系的假设,这些改变牵涉痛苦并引发出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帮助适应紊乱的情绪。

如果能帮助他们面对转折、做出调整的适应技巧和防御机制是非常有用的。

㈣社会学观点

Walter(1996),悲伤是对一个故事的构建,帮助当事人把对逝者的回忆整合于生活中。如与朋友倾诉,一方面帮助减轻痛苦,一方面则帮助生者重建没有逝者的新身份。

哀伤是为自我和关系寻找意义的过程。

㈤压力与危机理论

Caplan(1964),哀伤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危机与压力,丧亲者需要学习新的认知及社交调适技巧,并寻找足够的社会支持,适应良好与否均依靠这些资源。

㈥家庭系统理论

认为,每一次哀伤都会带动家庭从一个平衡点到另一个平衡点。个人的哀伤也会变成家庭系统的哀伤(尤其是在东方社会里)。

三、 心理援助的目标

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关系

㈡快速增强安全感,提供身体和情绪安慰

㈢安定和引导情绪复杂和困惑的生存者

㈣加强信息沟通,帮助生存者特别的需求和顾虑

㈤提供实际帮助,解决生存者的燃眉之急

㈥建立灾后社会联系网络,包括生还者的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和社区等扶助资源

㈦协助生存者克服心理障碍,恢复身心健康,并在康复的过程中起自主的引导作用

㈧明确职责,生存者需要的时候及时转介到相关的心理康复机构

四、 心理援助的对象

简单地讲,心理援助的对象就是经历灾难的人和援助灾难的人。通常分6级。

第一级:直接卷入灾难、丧亲、财产损失幸存者需要即时心理社会援助者。

第二级: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关系的个人和家庭,可能遭受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个体幸存者需要心理社会方面的援助,以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

第三级:从事救援或搜救人员,包括社区工作者、重建或康复人员以及志愿者。

第四级: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人员,他们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

第五级: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他们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出心理变态的征象。

第六级:不同人群的混合,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第三级受灾者关系密切的亲属和朋友。

一般干预对象为1~4级。

刘志宏
刘志宏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浙江 线上诊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