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临床心理求医必知系列之五 病耻感对治疗过程的影响
“病耻感”,就算对第一次见到这个词儿的朋友们,也不能称得上难以理解。说得简单点,就是各种各样的疾病,给患者或当事人带来的耻辱感,这种感觉如针刺在背一样,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比如某些性传播疾病患者、生殖功能缺陷患者及外伤后肢体残疾患者等,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工作对象: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这一人群。
之所以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主要的动力来源于十几年来对求助者本人、家属和朋友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体会和观察,个人以为:有非常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之所以难以进行下去,主要是因为“病耻感”影响和动摇了患者的求治动机和坚持治疗的决心。
每次开始长程心理治疗之前,我几乎都要花费一到两个小时,专门与求助一方(个人及家庭)来谈心理治疗的特殊属性,即对求助者求治动机的绝对要求。这不是专业人员的非分要求,这是所有的治疗和干预行为能进行得下去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如果为了这病着急的不是病人,而是我们医生,那这个事情的走向将是让人堪忧的。
可能有朋友不理解:难受的是病人,怎么可能我们会没有求治动机?
问得好,那我反问一下:有几个人在发烧退烧之后还会吃抗生素的?尽管医生都要求坚持七天左右的治疗时间?又有几个人会在牙痛缓解之后,接着按时间服用止痛药的?尽管您的症状还没有完全消失。病人的求治动机不会一直持续在同样的水准,在痛苦和症状有所改善之后,往往配合治疗的意愿是直线下降的。
我们的心理治疗,面对这种下降时更为无奈和可惜,无奈是因为治疗不能强求,可惜是因为前功尽被丢弃。而在不能坚持科学治疗之行为背后的,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病耻之感,无论什么样子的心理问题求助者,都希望自己能尽快好起来,尽快与“其他正常人”一样,尽快恢复到良好的水平,这非常能理解。但他们都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即自己目前的状态是多久才造成的?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神药,不可能几天时间就改变一个人数十年所形成的不良后果。
但非常遗憾的是,如果心理治疗和咨询不起效果,那么求助动机还不受病耻感的影响而下降,反到是治疗手段一但起效,病耻作用下的人们就会想:“我好了,我没事儿,我不需要再这样子配合了”。这是让医生们非常头痛的事情,因为心理障碍不像是其他危重的躯体疾病,或许很多病人在拒绝科学治疗方案之后,发生了死亡或残疾的后果,自身和家庭都为此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而且这代价是不可能恢复的。心理障碍的患者在中断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往往病情复发,症状加剧得更为严重,而这时间求助之心又战胜了病耻之感,从而重新开始“求诊-配合-病耻-放弃-复发-加重-再求诊”的过程。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过程多半会循环不止,我们都很奇怪,为什么人们不能在重复的挫败中吸取教训?如果说一两个轮回的治疗失败,不能改变认知层面。那么五次呢?十次呢?为什么那么多的家庭会对自身的不当行为视而不见,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被病耻感及其他所谓的因素控制着,走向万劫不复的明天?
我或许真的不懂。但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懂。
本文是徐福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