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陆颖理 三甲
陆颖理 主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控制标准需要个体化

1234人已读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很注意学习糖尿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慢慢地发现,关于血糖控制的标准,不同书刊、不同专家的说法常常不一致,让人无所适从。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糖尿病患者为了实时了解血糖水平,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指导饮食、运动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帮助血糖达标,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心情健康,必须进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主要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但是关于血糖控制的标准,不同书刊、不同专家的说法常常不一致。

血糖应该控制在怎样的范围才算合理呢?在众多的指南中,目前我国医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的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2016年版糖尿病诊疗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等制定的指南。前面两个指南标准是一致的,即非妊娠糖尿病成人血糖控制建议: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既然这是权威而经典的标准,对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我们都必须按这一标准统一对待吗?一些糖尿病患者也了解到其它有所不同的控糖标准,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引起来势凶险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致死致残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低血糖可能导致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痴呆,或诱发心率失常、心梗、脑梗,甚至造成低血糖昏迷,昏迷过久可致死亡,因此,血糖过高或过低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于是,循证医学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收集、分析、评价糖尿病领域最佳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了指南。糖尿病指南从最大程度上纠正了传统经验医学的临床实践的不合理和极大的差异性,系统制定出帮助内分泌医生和糖尿病患者作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意见。

我们同时必须注意到,指南在控糖目标值之后列出了补充说明: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目标值,并指出这些具体情况主要指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长短、预期寿命、有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有无反复低血糖或无意识的低血糖以及个别患者的自我要求,应根据患者的这些具体情况不同,可以选择相对严格或宽松的血糖目标值。一般来说,对于中青年患者,病程短,无频繁低血糖发生,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预期寿命较长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6.5%,尽量达到6.0%,空腹血糖4.4~6.1 mmol/L,餐后血糖<8.0 mmol/L;对于70岁以上患者,病程相对较长,无严重低血糖,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6.1~7.0 mmol/L,餐后血糖8.0 ~10.0mmol/L;对于80岁以上,病程较长,有晚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经常出现低血糖,预期寿命有限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8.0%,空腹血糖7.0~9.0 mmol/L,餐后血糖8.0 ~11.0mmol/L。这就是我们通俗讲的“不能一刀切的分层达标”。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了,所谓“不同的糖尿病控糖标准”,是对应不同患者具体情况而定的。这种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所制定的个体化治疗目标值,目的为了在严格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严重和/或频繁的低血糖。

隋春华 陆颖理

陆颖理
陆颖理 主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