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外科成功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腹膜后巨大异位嗜铬细胞瘤
近日,我院河医院区泌尿外科二病区主任杨锦建教授团队成功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一例腹膜后巨大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这是3D打印技术在全国泌尿外科腹膜后肿瘤方面的首次应用。
46岁男性患者刘某,因血压升高2年,检查发现腹膜后肿瘤半年就诊。既往不明原因晕厥数次,行相关检查后发现为主动脉夹层,且并发腹膜后巨大占位,半年前于我院介入科行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治疗术。此次入院后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巨大占位,位于肾脏内侧,紧贴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周围与肾动静脉、输尿管、十二指肠等重要组织器官关系密切。虽然影像学检查能分辨瘤体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但不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均有可能造成大血管破裂及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的损伤的风险。针对此类患者,如何在术前准确精准地预测瘤体及周围的解剖学层次关系,模拟出术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为患者制定安全、合理个体化手术方案成了术前评估的重点。
泌尿外科二病区杨锦建主任、顾朝辉副教授、贾占奎副教授和金志波博士等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决定采用国际最新3D打印技术1:1比例打印出该患者的泌尿系及巨大肿瘤的模型,通过反复推演及多次模拟手术演示,最终决定采用后腹腔镜进行切除手术。术前顾朝辉副主任亲自和患者家属沟通并告知其病情严重程度,术中血压稍波动即有可能加重主动脉夹层,异位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术中轻微触碰可能诱发高血压,手术风险极大,但依据3D打印泌尿系和瘤体模型,可精准选择手术入路,有效避免了术中大出血。最终在我院麻醉科,肝胆外科和放射科等兄弟科室支持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近年来,杨锦建教授带领的团队善于探索外科新技术,并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疗,在省内较早开展腹腔镜技术,率先开展3D腹腔镜技术并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擅长(后)腹腔镜下泌尿系肿瘤根治术/部分切除术、输尿管软(硬)镜碎石取石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等多项微创手术,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10余项。此次3D打印技术的成功应用正是团队不断与时俱进并取得临床效益的具体体现,此项技术的开展,将会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
本文是顾朝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