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晓强 三甲
张晓强 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中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中医告诉你,湿热的本质及其根除办法

10134人已读

谈到湿热我们不禁想起桑拿房的状态:又湿又热。

又或者是暑期的感觉。

或是东南沿海的气候。

我们经常听到有大夫或患者说湿热很难治,算了就那样了!

那真是那样的么?

不是的!

今天既然谈到这个湿热,我们就一定有办法可以根治它。

我们曾经治愈过,正在治愈着,还将治愈它。

洗过桑拿的人都体验过湿热:被炙热的水蒸气包围着,没过多久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

桑拿房一般空间都比较小,空气湿度大,又没有空气流通的窗口,屋内空气的含氧量下降,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都会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更不要说年老体弱者了。

所以经常看到桑拿房门口写着:高血压、心脏病者禁入。

那么什么是湿热呢?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那么湿热的本质是什么呢?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并结合自然现象及深度思考。我们搞清楚了:湿热的本质在湿,不在热。湿为本,热为标。热为湿郁致。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阳虚、气化失司有关。

我们并不排除湿与热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发生病理变化

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认定在外邪侵犯人体之前或者体内病理产物产生之前,湿热的形成依然适用:湿热的本质在湿,不在热。湿为本,热为标。热为湿郁致。

有湿热的人或这湿热证的常见表现:口苦口粘、自汗懒言、气短乏力、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肢体沉重、烦躁抑郁、腹胀纳差;或有肥胖、水肿、痰多咳嗽、性欲减退、大便粘腻、尿色黄浊、阴部瘙痒、肢体红肿热痛;或有湿疹、脓疱,或身目发黄肝区胀痛,面色萎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等。

临床上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代谢所致疾病均有湿热为主之表现甚或是阳虚肝郁的人都会有湿热的症状。上述疾病常常同时存在,被称为代谢综合征”,X综合征上述疾病人们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很多中医会告诉你:你的火很大,湿热很重。你得好好清一下湿热。

没有错!这一步。

然而,他们开了龙胆泻肝汤、三仁汤、黄连温胆汤等等清利湿热的药后,患者只能舒服一两天。

他们会告诉你:这个湿热就是很难清除。

你由此任命。

记得《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湿热的本质在湿,不在热。湿为本,热为标。热为湿郁致。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湿。“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头重如裹等为主要表现。湿久易郁而化热,可致湿热蕴肺证、湿热困脾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肝胆湿热证等。由于湿、水、饮、痰本属一类,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故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等名。

那湿怎么治啊?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仲景为痰饮病提出的治疗大法。阳虚气化无力,致湿内停。盖水湿阴邪,得寒则聚,得温则行,易伤人阳气,而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阳能运化,则湿亦自除。但仲景又强调和之,即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和为原则。

那么具有“温药之和”的祛湿中药方剂有哪些?

1.五苓散,是著名经方之一。五苓散证被后人称为“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的标志性条文是《伤寒论》第71条和第72条,即“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并见于第38624412773156102等条。综合分析各条可见,五苓散方的主要脉证出现频率依次是“消渴”或“消渴饮水”等7次,“烦躁”、“烦”、“躁烦”等4次,“脉浮或浮数:2次,“小便不利”1次,“小便数、大便硬”1次,“微热”、“汗出”、“水入即吐”各1次。可见“渴”、“烦躁”等热燥津伤的症状在五苓散证中或要甚于单纯的“小便不利”。三焦气化失司,水津不能输布,故见口渴;三焦气化失司,则水液潴滞,故小便不利。因此,五苓散证的基本病机是三焦气化失司,水津失布。喻嘉言在其《尚论篇》中有经典论述:“不行解肌反发其汗,至津液内耗烦躁不眠,求救于水。若水入不解,脉转单浮,则无他变,而邪还于表矣。脉浮本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盖热邪得水,虽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所以邪既还表其热亦微,兼以小便不利,证成消渴,则腑热全具,故不从单解而从双解也。凡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炽盛,何可复用桂枝之热?故导湿滋干、清热,惟五苓有全功耳”。该方中泽泻分量独重是取其甘淡寒之性,于甘寒泻热的同时淡渗水湿,使热随小便而去,是恰针对燥热与水停的病机而立。臣以茯苓、猪苓、白术共同促进水液的转输而消除水蓄;佐以具有化气布津功能的桂枝,以促进三焦气化功能的恢复,水饮去而小便利,气化复而水液得以上行而口不渴。全方共奏通阳化气、利水布津之功。正如程郊倩所说:“用五苓者,取其开结利水是也,水泉不致留结,邪热从小便出矣。若热微消渴,是则热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引膀胱无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气回津也,使膀胱之气腾化,故渴亦止而病愈”·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也说:“去水邪而即能散津止渴,并有发汗退热,以水邪去则水阴布故也”。

2.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湿之功。《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水湿体质的人,其湿易伴气冲上犯,则头眩振摇,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上述两个方子肯定有不同之处,它们分别用在哪种情况,期待有机会详细再聊。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及的治疗湿热的办法是本质的,我们并不反对合用清热药物。我们只是强调本质的治疗而已。特别的是只有这样的本质治疗,才可以彻底治愈湿热。

我们曾经治愈过,正在治愈着,还将治愈它。

我们不仅仅可以用药物还可以用别的疗法。期待有机会详细再聊。


pdf_link
张晓强
张晓强 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中医院 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