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依赖
案例:
患者王某,35岁,于20岁开始饮酒,初为机遇性,和朋友一起聚会时饮白酒3-4两,大约一周饮2次,没有明显醉酒情况,工作没有影响。后来近2年酒量增大,自己一个人在家饮酒,每天喝1斤52度白酒,不分顿,有时早上起床后就喝,有时夜间起来喝,整天处于醉酒状态,经常发脾气和妻子吵架,不能工作。最近半年经常摔倒导致皮外伤。半月前突然摔倒,抽搐,口吐白沫,当地急救,诊断为“继发性癫痫”,入院即停酒,治疗1周后突然出现脑子糊涂,不认识家人,发脾气,骂人,夜间乱跑,说要去抓坏人,还说地上、墙上都是蛇、蝎子之类的东西,紧张、害怕。家人认为其得了“神经病”来我院治疗。
病症分析:
患者诊断为“酒精戒断综合征”。
一旦对酒精形成依赖后,在突然停止饮酒或骤然减少饮酒量时会出现很多躯体不适症状,称之为戒酒综合征。为方便起见,有人将戒酒综合征按照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分为3个阶段:一期戒酒综合征:一般于饮酒后6~12小时出现,表现为出汗,双手震颤,重者可累计双侧整个上肢,甚至是躯干,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伸舌震颤,除此外还常见厌食、失眠、烦躁等症状。二期戒酒综合征:出现时间为断酒后24~72小时,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幻听,内容常为辱骂性或迫害性的,可继发冲动行为,兴奋相对较轻。三期戒酒综合征:震颤谵妄,常发生于末次饮酒72小时之后,此时病人意识不清,震颤明显并伴有行走不稳,可出现各种生动的幻觉,如看到各种小动物,病人表现紧张、焦虑、恐惧。病人的记忆力明显受损,部分病人可出现癫痫样抽搐。即使在发达国家,一旦发生震颤谵妄,经治疗者总的死亡率仍可达10%~20%,未经治疗者则更高。所以说长期饮酒者不能突然停止饮酒。如果高度怀疑对酒精依赖,应该尽早到专科医院治疗。
预防:
一、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人具有对酒精依赖的先天遗传倾向;酒的代谢主要通过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的人少量饮酒即可感到身体不适,因此不会大量饮酒,也就难以产生酒精依赖。
二、性情抑郁、羞怯、焦虑、紧张、不善交际的人,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而饮酒,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酒精依赖。
三、如地区、种族、习俗、环境、职业以及公众和政府对酒的态度等,对酒精依赖的发生肯定是有影响的。从经常性饮酒发展到酒精依赖大约要经过10~20年。
四、健康饮酒:每周饮酒不超过5天,每次饮酒不超过1盅高度白酒或1杯红葡萄糖酒或1听啤酒。
误区:
一、酒精依赖的人在戒酒一段时期以后,喝几罐啤酒或几杯淡葡萄酒有没有问题?
形成酒精依赖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也不能控制饮酒量,那么在戒酒一段时间后能否正常的饮酒呢?就目前所知,从来没有一个人,仅是数月或数年滴酒不沾,就能够"正常"喝酒或只在社交场合喝酒。一个人一旦从豪饮发展为失去控制且不顾一切地狂饮,再想走回头路就不可能了。没有一个酒精依赖患者是故意为制造麻烦才喝酒的,但不可控制地饮酒必然会带来麻烦。
很多对酒精依赖的人自认在戒酒一段时期以后,喝几罐啤酒或几杯淡葡萄酒没有问题了。一两瓶啤酒下肚就会喝醉的人不多。所以也就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每天只喝两、三瓶啤酒就不再喝了。他们偶尔也确实能够在几天或几个星期内照此办理。于是就会得出结论:即使喝酒也会"游刃有余"。但是,他们每次喝的啤酒或葡萄酒会越来越多,要不了多久,就会狂饮如初。
二、酒精依赖的人可以以低度的酒来替代高度酒?
对于酒精依赖者来说,酒精就是酒精,不管含有酒精的是马爹尼酒、威士忌加苏打水、香槟,还是一小杯啤酒,对于他们而言,不管喝一杯什么样的酒,都会导致饮酒过度,导致复饮。
所以,对于酒精依赖者而言,在戒酒一段时间后,试图控制饮"自己的酒量"或只饮用较低浓度的酒,都是危险的。
如果你对喝酒有瘾,这说明你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对酒这种物质就有了依赖,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物质依赖。物质依赖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某类或几类物质后,身体和心理都对这些物质有了依赖,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上瘾"了,如果不使用这些物质,就会感到身体不舒服。有哪些物质可以成瘾呢?我们知道的毒品、镇静催眠药、止痛药等,包括我们大多数人都喝过的酒。在喝酒的人中,约有10%的男性、5%的女性是酒依赖;而长期大量饮酒的人,10年左右就会发展到酒依赖的程度。对于酒依赖者,除了他们的身体有需要外,他们的心理也对酒形成了依赖,当他们形成依赖后,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事业、家庭和尊严,仅仅为了它而活着。
据了解,目前综合医院里接诊的酒依赖病人成倍上升。人们对酒依赖疾病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用"讳疾忌医"来描述当前人们对待酒依赖疾病的态度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也是酒依赖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重要原因。有关专家指出,酒依赖问题不可小视,饮酒者一定要有自控能力,以防因酒伤体伤神。一旦发现酒依赖疾患,最好到专科医院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酒依赖治疗方法很多,有药物疗法、行为疗法、心理疗法以及加入一些自助的康复组织。只要有戒酒的愿望和不懈的努力,就会成功!
本文是沈青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