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弱精症服用药物治疗后更差了,是啥原因?该怎么办?
病例介绍:小张,IT男,34岁,结婚2年一直未避孕,同房规律,女方一直未孕。1个月前在北京某家医院检查精液常规,SA结果提示浓度32M/ml ,A类7%,B13%,C12%,D68%。服药一个月再次复查精液,SA提示精液参数比吃药治疗前更差差:精子浓度17M/ml ,A类6%,B11%,C13%,D70%。小张非常困惑,为何治疗后精子活力不升反降,这是什么原因?是否还需继续治疗?接下来改怎么办??
在门诊,经常碰到辗转多家医院来回看病的患者,中心话题就是如上述的这个病例那样,用了药物调理精子,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有的用了药物,精子活力不升反降,这是什么回事??今天,陈亮博士给大家讲讲这个话题。
精液常规分析是常见的评估精子活力的指标,这里面几个参数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首先是精子的浓度/密度。精液浓度32M/ml的意思是每毫升精液中有3200万个精子(正常的精液浓度≥2000万/毫升)。A类、B类、C类和D类精子是对精子的活动力进行区分的。 A类精子是指活动良好,快速前向运动精子; B类精子是指活动力一般,慢速前向运动的精子; C类精子只能非前向运动; D类精子是不动的。WHO第五版已经将A及B类类精子不再进行区分,统称为PR类精子(指的是前向运动的精子)。
正常精液中,A类精子的占比要≥25%或A类+B类≥50%。而小张的SA中A类精子7%,低于25%,同时A类+B类精子的占比是20%,低于50%,没有达到正常标准,可以诊断为弱精子症。
这里需要要说明的是,用药的目的是提升精子的活力参数,提高受孕的概率,但是谁都不能保证一定都能自然怀孕,换句话说,即使把精子活力调理到60%以上,也不是一定就能怀孕,因为还有女方的条件呢。
同一个道理,虽然精子的参数通过药物并没有达到正常范围,但是说不定很快女方就能怀孕。不是说一定等到精液参数完全正常才能怀孕。
那么,为何有的患者服用药物之后精子活力反而下降了呢?
首先,要考虑原发病情况。比如,患者属于先天性睾丸生精低下,有精子,但是量少,活力差,配合药物调理的治疗目的是尽快怀孕。这样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精子质量只能会越来越差,就像那类AZF缺失的患者,在某些时间节点,精子突然就没有了。因此,这样的睾丸生精功能先天不足的患者,一定叮嘱患者用药的同时,规律同房,尽快怀孕,必要时可以同时采取辅助生殖技术,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什么药物都不能逆转或者阻止精子发生和成熟过程的病理进程,精子质量必然会越来越差。
其次,要优化治疗方案,随时调整。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的病情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不能千篇一律地所有的患者都用同样的药物,这样的效果是不佳的。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人化优化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病情及化验结果做个体化分析很重要,用药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特点,生活习惯,既往合并症等综合分析,采取一个合理的符合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并且,治疗过程中,根据3个月是一个治疗疗程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
再次,影响精液常规各参数波动的因素是多因素,而不是单因素;并且,有很多因素目前尚不清楚,总的可以分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精液常规各参数的变化取决于这两股势力的对比。药物的作用是辅助调理,在多因素背景下,加入一个有利因素,精液各参数有可能上升、不变和下降。所以药物调理的同时,尽量减少影响精子生成的不利因素也很关键。比方说,你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不能做到戒烟戒酒等,药物治疗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另外,还要考虑用药方案是否得当。精子的活力的调理方案还是很有讲究的,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不能到了某些医院的门诊看着精子的活动力不好,就开些生精药物吃,这个不具备个体化及针对性,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生精的药物治疗不能千篇一律,要讲究个体化治疗。参考我的科普论文:男性不育治疗不能成为“流水线”(doctorchenliang.haodf.com)。所以,还是建议患者还是到生殖中心专科就诊,详细查明原因后,按照生殖医学的专家的建议用药,而不是随意的在其他科室或者别的小诊所开一些药物服用,这样的话,用药可能不具备针对性,效果自然就会差。
另外,取精时的状态也很重要,如果劳累,熬夜,勃起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等都可能影响精子的排出乃至精子活力。禁欲天数,取精标本是否完整等也是影响因素。还有,近期疾病,压力大,出差加班等也是不利因素。因此,要把这些综合的因素一起来考虑,来解读精液化验结果出现异常的原因。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注意,不同医院实验室的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建议调理精子治疗后在同一家医院的实验室进行复查,这样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
最后,我们常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的是事物都是流动及变化的,取精也是如此。所以,每次取精结果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只要从检查单能分析出治疗效果,对后续治疗提供参考,进而提高自然受孕率,也就达到目的。
本文是陈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