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简介
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发病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椎管内,从而造成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引起头痛、眩晕;心悸、胸闷;酸胀、活动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胀痛;步态失稳、四肢无力等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发生高位截瘫危及生命。
临床上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如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教师、司机、银行职员、手术室护士、交通警察、刺绣女工、长期观看显微镜者、油漆工、电工、刻字工、汽车或机械修理工等。
非手术疗法有牵引、推拿、理疗、运动疗法、神经阻滞疗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胶原酶治疗、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
手术疗法则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颈椎间盘显微切除术有后侧和前侧两种入路,颈椎间盘溶核术等。
一般认为,治疗上宜遵循如下原则:(1)影像学显示颈椎间盘突出对脊髓、神经根压迫,但无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症状,宜取保守治疗,并严密观察。(2)影像学显示颈椎间盘突出,有明显脊髓神经根压迫征象,有明显症状但无明显临床体征,虽经3个月以上正确的保守治疗,但无明显改善,或稍改善后又有进展时,应予手术治疗。(3)影像学显示颈椎间盘突出,脊髓神经根明显受压,有或无明显症状,但有轻微的神经系统体征者,宜早期手术治疗。(4)外伤后,无颈部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椎间盘突出对脊髓、神经根有重度压迫(MRI显示超过该矢状面的1/2)时,宜尽早手术治疗。这防止术后并发外伤性脊髓空洞症的重要环节。
但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病节段早期髓核腔内的压力明显升高,对纤维环造成两方面的影响:①由于机械压力造成对纤维环的牵张力增加;②内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影响纤维环的营养,使纤维环本身发生变性,张力减退,甚至破裂。从而髓核向后突出压迫脊髓、神经,产生相应临床症状。从病因分析早期减压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手术治疗只能缓解其症状,未能从根本上起到治疗作用。
开放手术治疗分为颈前路和后路,若对两个以上椎间行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将使颈间活动范围严重受限,生活质量下降。
经皮穿刺切吸术及射频消融术存在适应症窄,术后需卧床休息一周等特点;而激光治疗具有局部温度高(约300℃~600℃),极大热损伤,常伴有明显疼痛,不能早期活动等缺点;而胶原酶治疗具有疼痛反应剧烈、容易损伤神经根及硬脊膜、椎间隙感染机率大等缺点。
椎间孔镜技术日趋成熟,具有仅需局麻,在病人完全清醒状态下做手术,不需要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创伤小,微创切口,减少伤口愈合疼痛,患者舒适度高;保护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不破坏脊柱后方结构;椎间孔镜进入皮肤切口后一切操作均为可视化,视野比传统手术放大了10至30倍,操作易避开神经,安全性高;出血少,康复快,手术当天即可下地行走,术后一周左右就可出院;应用范围广,可解决部分复发及开放手术失败的椎间盘突出症。
本文是徐亚青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