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传统保健

中医养生之茶道

发表者:陈超 人已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随之加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很容易被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所侵扰。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的特色也随之显现出来。“不治已病治未病”,如何通过养生保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茶道,作为传统中医文化之一,长期备受各阶层的关注和喜爱,它的清静恬淡使之成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

茶在我国被誉为“国饮”。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知始于汉,盛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而茶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并称“荼为饮有益思、少堕、轻身、明目”的功效,这里的“荼”即为今日之茶。至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茶为百病之药”。苏敬等撰写《新修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瘘疮等。《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苦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其中卢仝的“七碗茶”更是将茶的功效上升至抽象的精神感悟,对于茶的养生意义作出积极的肯定。“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可见,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他饮料无可替代的。

茶道则是烹茶饮茶的艺术,自古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中国传统宗教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道教以“清净无为”立教,讲究“道法自然”,这和中医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而茶叶作为其中的载体,更是被道教名家所钟爱,成为修仙成道的外丹仙药之一。王浮的《神异记》中就有“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的记述。

“中庸”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因而儒家要求在饮茶时,平和宁静,互通思想,促进理解,增进友谊,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还把茶的清苦恬静作为养廉、励志的方法之一。

佛教把茶道推向高潮。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其中的“禅茶一味”就是典型的代表。茶性为苦,正对应佛教“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茶道的“和静怡真”,正是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以“静”为本;茶道的“凡”,说明从小事做起,契悟大道;品茶时的放,正是佛教常说的“放下”: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众多,茶的功效和饮茶时的茶道,使之独树一帜,历来备受推崇。本文仅以浅陋之文略做描述,抛砖引玉,尚待茶道及养生高手不吝赐教,以使这传承千年的中医瑰宝能够更加发扬光大。

本文是陈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