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医学模式下肺癌的预防
现代医学模式为“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认识肺癌的成因。
根据分子生物学认为,由于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间失去平衡而产生癌症。通常我们认为肺癌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吸烟
吸烟已经公认是引起肺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肺癌病人中有3/4以上有重度吸烟,吸烟开始年龄越早、年限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病死率越高。而戒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随戒烟年份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纸烟中含有10余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烟碱、亚硝胺及微量砷等,可使正常支气管上皮形态丧失,伴有非典型的细胞学变化。
(二)被动吸烟
最新研究显示,如果二手烟民不小心每日吸入15 分钟的二手烟,他们患肺癌的概率与抽烟者是一样的。人体中共有100 多个肺癌诱发基因,而亚洲女性带有几个常见的诱发基因,因此亚洲女性更容易患肺癌,除了自己不要吸烟,也要尽量远离二手烟。
(三)室内污染(氡气)
吸烟是诱发肺癌的第一诱因,但绝大多数人恐怕还不清楚,室内氡气污染是仅次于吸烟导致肺癌的第二大诱因。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已经证实,氡气及其子体是导致人体肺癌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氡及子体的照射引起的肺癌可占到患肺癌人群的8%到20%。人体受氡气的伤害主要是因为住所、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室内氡浓度偏高。通常地下室、紧邻地下室的房屋、空调房间、封闭性较强的写字楼、宾馆和使用含放射性元素偏高的建筑材料建筑的房屋,都较容易出现室内氡浓度偏高的情况。专家因此建议,除了建筑和装修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外,日常生活注意开窗通风也有利于减轻氡气伤害。
(四)职业因素
某些职业的劳动环境中具有许多致癌物质。目前已被确认的致癌物质有石棉、无机砷、二氯甲醚、铬、芥子气、煤烟、焦油、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烟草的加热产物等。另外玻璃纤维、人工纤维、滑石粉等推测也有致癌作用。
(五)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工业废气、汽车废气、公路沥青都有致癌物质。因此有统计显示,城市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
(六)饮食与营养
食物中天然维生素A类、p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锌、硒)的摄入量与以后癌症的发生呈负相关,其中最突出的是肺癌。维生素E、B的缺乏和不足在肺癌病人中较突出。
(七)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病毒感染,某些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结核、结节病等)对肺癌的发生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上述仅反应了三种医学模式下肺癌的成因,心理方面也要高度重视。不管是非肿瘤患者还是得了肿瘤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都很重要,让我们看看这是为什么?
几十年的行为医学研究显示,心理社会因素是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心理行为反应,也会严重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患者生存期。
研究显示肿瘤患者发病前的生活事件发生率较高,其中以家庭不幸等方面的事件为多,例如丧偶、近亲死亡、离婚等。肿瘤症状出现前最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对亲密人员的感情丧失。在一组接受心理治疗的肿瘤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半年至 8 年期间曾遭受过亲人(配偶、父母、子女)丧亡的打击。这些都证明,负性生活事件与肿瘤的发生有联系。某些个性特征,例如过分谨慎、细心、忍让、追求完美、情绪不稳,而又不善于疏泄负性情绪等,往往使个体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遇到”生活事件的打击,在相似的不幸事件中也容易产生更多的失望、悲伤、忧郁等情绪体验。
这些个性特征被证明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有学者将上述个性特征概括伟“C 型行为”。此外有的研究证明,生活事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那些不善于宣泄生活事件造成的负性情绪体验者,即习惯于采用克己、压抑的应对方式者,其肿瘤发生率较高。
关于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过程,以及肿瘤的发展和转归是否受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影响的问题,研究结果证明,具有以下一些心理行为特点的肿瘤患者,平均生存期限延长:①能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者;②能及时表达或发泄自己的负性情感者;③能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和有快乐感的活动者;④能与周围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者。相反,消极的心理行为则加速肿瘤的恶化过程。因此,结合肿瘤患者具体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强其信心,改善其心身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理因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主要通过免疫中介机制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归转。紧张刺激使人陷于抑郁、沮丧时,促肾上腺分泌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动物实验也证明,在紧张环境中小鼠多项免疫功能受损,致使皮下接种淋巴肉瘤细胞的成功率和生长率提高。点击、创伤性恶性刺激、反复而集中的条件反射实验,可引起小鼠神经系统的过度或普遍应激而促进“自发的”肿瘤生长。这些实验资料提示,下丘脑在心理社会因素对肿瘤的影响中其重要中介作用,下丘脑与免疫反应之间可能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种过程共同作用。
总结起来看,关于心理社会因素与癌之间的关系,目前大致涉及一下几方面认识:①具有某些或个性行为特征的个体某些类型肿瘤的发病率较高,成为某些肿瘤的高危人群;②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到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的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因而成为肿瘤致病因素之一;③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影响肿瘤患者的患病后的生存期;④采用情绪支持和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使肿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延长。
本文是闫新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