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瘘是怎么回事?
肛瘘即是指肛门直肠瘘。它是肛门周围脓肿破溃后的后遗疾患。急性炎症期流脓多,且常有臭味,由于瘘管弯曲,分支多,引流不畅,常常有积脓。慢性炎症期流脓少,时有时无,脓汁稀淡或呈米泔样分泌物。肛门瘙痒是由于从瘘外口流出的分泌物刺激肛门局部皮肤所致。疼痛是由于引流不畅,分泌物堵塞管道,或反复发炎引起,疼痛可以为胀痛或肛门灼痛,如果无积脓堵塞,则一般无疼痛。肛瘘炎症期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周围血象增高。如果长期化脓形成复杂性肛瘘,还可伴有贫血、消瘦、食欲不振等。
肛瘘形成大致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肛隐窝、肛门瓣感染发炎。开始仅限于局部的炎症,这时若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即可以向肛门周围蔓延。
第二个阶段,炎症从局部的肛隐窝和肛门瓣开始,逐渐蔓延扩散,形成肛门直肠周围炎。如果炎症不能得到控制,就可能侵入到抗病能力低的组织间隙之中。
第三个阶段,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抗病能力下降,便成为病菌入侵、扩散、积聚繁殖的地方,致使这里的组织容易感染发炎,正不胜邪,而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若肛门直肠脓肿在早期能够处理得当,往往可使脓肿消散治愈,不遗留后遗症;如延误早期的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组织坏死脓液可顺其局部间隙扩散,使病情加重复杂化,因此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使脓液排泄,控制炎症发展。
第四个阶段,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换药处理后,脓腔虽逐渐缩小,但溃疮却久不收口,这时腔壁已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中间遗留之空隙,这就是瘘道,脓液经常顺从瘘道流出,反复感染,反复发作,经久不能自愈,而成为瘘管。
肛瘘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1)肛隐窝腺体感染学说
肛隐窝腺体感染学说认为感染由肛腺管进入肛腺,并通过腺体的管状分支,或联合纵肌纤维向上、下、外三处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各种不同部位的脓肿。
2)中央间隙感染学说
中央间隙感染学说认为炎症开始是在中央间隙内形成中央脓肿,随后脓液沿中央腱的纤维隔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扩散,脓肿自行破溃或手术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
3)肛周脓肿与肛瘘关系密切学说
肛周脓肿绝大多数最终形成肛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文献报道肛周脓肿成瘘率约87~100%。肛周脓肿和肛瘘实际上是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
问题和展望
肛瘘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认为是当前外科领域急需研究解决的难题。目前复杂性肛瘘被国际公认为三大难治性肛门病之一。目前对于肛瘘治疗最好的手段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目前传统手术方法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手术后恢复时间长、痛苦大,产生的瘢痕组织常可使肛门括约肌舒缩功能减退。易产生肛管缺损,影响肛门功能。
2)过早紧线,橡皮线提前脱落,形成局部凹陷、缺损,是导致肛门变形、移位、失禁,肠粘膜下移,外漏粘液等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3)切除管壁时将管道涉及到范围内正常的肛缘皮肤及括约肌全部切除以达到引流通畅,势必严重破坏肛门的形态及其括约功能。同时,切开后产生的大面积疤痕组织也制约了肛门的括约功能,导致后遗症的发生。
4)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穿越外括约肌深部,深者可穿过坐骨直肠间隙达骨盆直肠间隙,术中损伤的组织多,易造成直肠粘膜下移、肛门畸形、失禁等后遗症。
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治愈肛瘘的前提,反复多次不恰当的手术也是导致复杂性肛瘘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很多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新方法,但均有局限和不足,因此寻求一种最佳的术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努力。目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外科博士生导师何永恒教授首创肛瘘“微创疗法”即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该研究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我科为该项目多中心临床研究基地之一。本人跟随导师毕业后,来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工作,师从科主任顾成义、唐清珠及唐世佳、罗吉孔等上级医师。我科团队得到何教授此肛瘘微创疗法的真谛,科室人员理论联系实践、手术方式熟练操作,希望该手术方式能够为那些肛瘘患者,尤其是复杂性肛瘘患者带来福音。
本文是罗育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