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反复咳嗽、迁延不愈,很多都是是乱用中成药造成的
每到秋冬季节,咳嗽的孩子就多了起来。父母看到孩子一咳嗽,便紧张的不得了,怕咳嗽时间长了成肺炎,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口服一些中成药治疗,或者根据网上的偏方,熬生姜水、川贝炖梨等方法,最好却发现,折腾了好几天,孩子的咳嗽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趋势。父母们感觉非常疑惑,偏方也用了,药物也吃了,为什么咳嗽却越来越重了呢?因为很多家长都没有准确从中医认识咳嗽,不了解中成药,过度使用寒凉类的中成药物造成的。
中医的咳嗽是分寒热等诸多证型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有六淫之邪侵袭肺脏,或者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上逆所致,所以,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常分为风寒、风热、痰热、痰湿等咳嗽类型。这些对家长来说,很多都是不好判断的,但是有一些小方法可以大概判断寒热,不至于错误使用药物。家长平时可以从孩子的鼻涕、咯痰的颜色、吃饭情况、大便、舌苔、舌头、嗓子红不红等方面大概判断一下。如果流清涕,咳嗽的痰也较稀、白黏,舌苔是白的,一般都是风寒咳嗽,说明孩子寒湿重,这时应当服用的是温肺化饮、化痰止咳的中药及中成药(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此类中成药非常少)。如果流黄涕,咳嗽的痰液是黄稠,有时候不易咳出,舌苔是黄色的,有些大孩子还有咽痛症状,说明是风热咳嗽,这时应当服用一些清肺泻火、化痰止咳的中药及中成药(此类药物非常多,也是家长容易买到的药物)。如果孩子口有异味,吃饭不太好,大便干结,可以同时采用一些调理消化的药物。
中成药不是止咳药,是在中医辨证指导下应用的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儿童止咳类中成药,大多是糖浆剂、颗粒剂,因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口感好,服用携带方便,深受患儿家长及儿科医生喜欢市场上儿童止咳中成药品种繁多,成分多有重叠,且包装上大多标有止咳平喘等功效。很多家长不愿孩子使用止咳类的西药,多愿意接受止咳的中成药。然而,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药理论辨证选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另外,中医治疗咳嗽不是简单的快速止咳,而是运用中医理论调理人体气机,祛除咳嗽诱因等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提醒各位家长,中成药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因为中成药作为成品其实是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局限性的,小儿咳嗽有积食引起的咳嗽,有风寒咳有风热咳等,应分清咳嗽原因再选择药物。
儿科咳嗽加重很多都是过用寒凉的中成药导致的
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尊崇“纯阳”说者认为小儿为阳盛之体,犹如一团火,所患病证以阳热居多。如刘完素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叶天士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因此,临证治病力主清凉,用药多为苦寒之品。反对或畏用温热药物,以免除热毒之药,留毒在内,久必生变情况的发生。而对“纯阳”说持有异议者,则认为小儿之病以虚证寒证多见。如陈士铎说:“小儿之病,虚者十之九,实者十之一。”张景岳说:“大都小儿病证,虚寒者多。”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更明确提出:“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乖误相承,流祸千古,后人误以婴儿为一团阳火,肆用寒凉,伤脾败胃。”反对恣投苦寒,强调扶阳抑阴,用药多偏于温补。
现在的家庭、学校基本上都有空调,孩子们在家里、学校吹着空调,时不时再喝冷饮、吃冰镇食品,不仅人体周围被冷气包围,寒气从外而内沁入,而且冷饮等伤脾胃、伤肺脏,出现外寒内饮,遇到寒冷季节,咳嗽反复迁延不愈。张仲景在2000多年的《金匮要略》中说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就是说这样的咳嗽,需要采用温性的药物治疗,就像太阳当空阳光普照,阴霾自散,而咳嗽自止。而家长不详辨咳嗽寒热,一见孩子咳嗽、流涕,便口服蒲地蓝、肺热咳喘口服液、肺力咳等清热解毒、清肺化痰等中成药,若为寒性咳嗽,则咳嗽会越来越重,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伤脾胃导致腹泻症状。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本已被寒邪所伤,却再次受到寒凉中成药的伤害。若阴霾密布之际,晾晒衣物,本已无阳光,却时时下雨,结果可以想象而知。或者选药正确,却唯恐咳嗽不彻底而长期服用。殊不知,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过于寒凉,久用往往容易伤害肺脾胃,反而物极必反,后期导致咳嗽加重,迁延不愈,所以在儿童咳嗽期间不宜长期使用,尤其是一些民间偏方更要注意对症使用,科学使用。
孩子咳嗽初期,请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中成药,按照寒热的不同选用药物,不要随意服用寒凉的中成药物,尤其是1岁以内婴儿。
本文系冯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冯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