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梁照忠
梁照忠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新疆 线上诊疗科

牙周术后护理

4189人已读

术后24小时内在与手术区相应的面部间断放置冰袋,以减轻术后组织水肿。手术当天可刷牙,但不刷手术区。用0.12%或0.2%氯己定液含漱,每天2次,直至可以恢复正常刷牙为止,以利减少菌斑形成,应向患者说明在术后的第一个月内保持口腔及牙面清洁的重要性,菌斑堆积会导致创口发炎、延缓愈合,甚至使手术失败。若手术范围广,或进行骨成形、植骨等,可预防性口服抗生素4~5日。

一般术后一周除去塞治剂并拆线。去除塞治剂时,应先将塞治剂分割成若干小块,剪断与其粘连的缝线,然后再逐块拆除塞治剂。若创口愈合欠佳,可再敷塞治剂一周。拆线后即应对患者进行控制菌斑的指导,如牙间隙较大者可教以牙签或牙线的使用。

塞治剂去除后,正常情况下可见切口处有上皮覆盖,碰触后会出血,要注意保护这些上皮组织,避免损伤,不要探诊;还可见到在塞治剂放置区域的颊、舌粘膜表面,会覆盖一层食物及脱落上皮细胞等形成的灰膜或白膜,可用湿棉球轻轻清除。应注意检查有无残留菌斑牙石,尤其在邻面凹面和根分叉区,如有残留牙石,可能会有炎症形成,使愈合过程延迟。有些患者术后会出现根面敏感现象,数周后会渐渐消失。术后即刻牙齿动度也会增加,但4周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周内勿探测牙周袋,以免破坏新附着过程。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如下:

(1)术后持续出血:应去除塞治剂,检查局部出血点位置,可通过压迫法止血,必要时可采用电烧灼法止血。止住出血后重新放置塞治剂。

(2)术区牙齿咬合疼痛:塞治剂过多干扰了咬合,会引起咬合痛,去除多余的塞治剂即可;如有咬合高点,调骀可有助症状消除。也可能是由于炎症扩展至牙周韧带所致,一般会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消退,但如果症状逐渐加重,则应去除塞治剂,检查有无术区感染及残留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如术区感染有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并彻底清除残留的牙石

(3)肿胀:在术后2天内,有些患者会在与术区相对应的面颊部出现软的无痛性肿胀,也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体温升高,而术区本身无异常,这是对手术过程的局部炎症反应,一般在术后第4天会渐渐消退。如果肿胀持续存在或加重,或出现疼痛,则应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500m9,每日3次,连续服用一周,并嘱患者用热毛巾等间断热敷肿胀区域,有利于肿胀消退。有人报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助于防止术后感染和肿胀的发生。

(4)术后感觉虚弱无力:患者偶尔会在术后24小时内感觉虚弱、或有低热,这是手术过程引起短暂菌血症的全身反应。术前24小时开始服用阿莫西林500ra9,每8小时l次,连续服用至术后5天,可防止这种症状的发生。

(5)塞治剂脱落:应及时复诊,重新放置塞治剂。但也有学者认为,只要能保持口腔及术区清洁,良好地控制菌斑,也可不放置塞治剂。

一、术后的组织愈合

(一)组织学愈合过程翻瓣术后24小时内,龈瓣与牙面(或骨面)之间由血凝块连接,并且有大量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渗出液也增多。

术后l"--'3天,上皮爬行至龈瓣边缘并达到牙面。

术后l周,结合上皮形成并附着于牙根面,瓣下方的血凝块已被来自牙龈结缔组织、骨髓腔或牙周膜的肉芽组织所替代。若龈瓣与牙(骨)面贴合不紧则肉芽组织形成较多,炎症较重,愈合也慢。

术后2周,胶原纤维开始形成,并与牙面平行。此时牙龈外观虽已接近正常,但因胶原纤维尚不成熟,故龈瓣与牙面的连接仍较脆弱。

术后3~4周时,上皮和结缔组织的重建均已完成,龈沟内有正常上皮衬里,结合上皮形成,牙槽嵴以上的牙龈纤维也已呈功能性排列。

手术后牙槽骨的愈合过程取决于手术当时骨的暴露程度、是否做骨成形、术后骨面是否严密覆盖等因素。全厚瓣手术时骨面暴露,术后1~3日时骨面有表浅的坏死,随后有破骨细胞性吸收,在术后4~5天达高峰,然后逐渐减轻,导致约0.5~lmm的骨吸收。在邻面的牙槽间隔区,这种骨吸收日后可以修复,而在颊舌面则因骨板厚而无松质骨,难以修复,导致最终的少量骨丧失,即使在未做骨修整的区域亦如此。在进行骨成形或术后龈瓣未能严密覆盖骨面者,骨的坏死和炎症较重,骨嵴高度降低,此后可有修复和改建,在术后3~4周达高峰,修复过程也可长达72天。有人报告半厚瓣法虽然将骨膜和一部分结缔组织留在骨面,但若该结缔组织太薄或骨膜直接暴露,则其后果与全厚瓣无异。只有在牙龈较厚时,半厚瓣的愈合过程才能比全厚瓣缩短。

梁照忠
梁照忠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新疆 线上诊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