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了「尿路感染」,饮食上该怎么吃?
得了“尿路感染”,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治疗的同时饮食上有什么需要忌讳的吗?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其中的门道很多!
1.多喝水,勤排尿
这句话似乎是每个泌尿外科医师的口头禅,泌尿系统的很多毛病最后都要嘱托病人多喝水,这又是为什么呢?从肾脏生成的尿液最终会汇入膀胱这个储尿器官,但是随着尿液留置膀胱的时间愈久、浓度越高,细菌繁殖的数量就愈多、越快(尿路感染最常见病菌——大肠杆菌的菌数每20分钟增加一倍),加重尿道疼痛、尿不尽等不适症状。正常人因为尿液中本身不带有细菌所以并不会有很大影响,只是表现为尿液颜色偏黄。因此,多喝水,勤排尿,有助于冲洗和清洁尿道,又能尽快将服用的抗生素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降低药物毒性,一举多得。并不像一些患者认为的(×):通过减少饮水量、减少排尿次数可以减轻尿路感染引起的排尿次数增多、尿急、尿痛的不适症状。
那么饮水量多少合适呢?
判断方法:如果尿液清澈,表示水分喝足够;如果尿液有颜色,表示水喝不够。
建议: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ml以上(正常情况下有尿意的时候能解出300ml尿液,感觉胀的时候达到500ml),起码人自身得喝2-4L水,鼓励多排尿,排干净尿,饮水以白开水为主,最好不是饮料,因为白开水是最好的排毒剂、利尿剂,而且有些饮料糖份比较高,反而利于细菌生长。
2.宜吃清淡、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忌胀气、辛辣之物
很多朋友都喜爱火锅、烧烤、川菜等比较刺激味蕾的辛辣食物。但是得了尿路感染的你,这些统统都是忌口。
(1)禁/忌食
①禁食韭菜、葱、姜、蒜、胡椒等辛辣刺激性食品。辛辣食物有:酒、辣椒、油炸食物、葱姜蒜等,可使尿路刺激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排尿困难;
②忌食温热性、助长湿热之品的食物,如酒类、甜品、羊肉、狗肉、兔肉以及油腻高脂肪食物,以免炎症加剧;
③忌胀气之物,包括牛奶、豆浆、蔗糖等;
④忌发物,如猪头肉、鸡肉、蘑菇、带鱼、螃蟹、竹笋、桃子等;
⑤咖啡因能导致膀胱颈收缩,而使部分患者膀胱产生痉挛性疼痛、排尿不尽/爽,故应少喝咖啡。
(2)宜食
⑥宜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有利于控制炎症,帮助泌尿道上皮细胞的修复;
⑦吃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功效的食物,如菊花、荠菜、马兰头、冬瓜等。
⑧植物药预防,主要指通过口服蔓越莓制品减少尿路感染复发,因为研究指出蔓越莓汁能够阻止制病细菌黏附在体内细胞的作用机制,让引发尿道感染的细菌难以附着在尿道管壁上,如此一来,即使仍能克服艰苦环境而生存下来的病菌,还是会随着尿液被排出体外,但是目前疗效存在争议。
(3)补充营养素
⑨每天服用1000毫克左右的维生素C(维生素C不具毒性,但一天1000毫克算是高剂量,应得到医师的许可并分成数次服用),将足以酸化尿液,以干扰细菌生长,有利于控制炎症,帮助泌尿道上皮细胞的修复。可以多喝橙汁、柠檬酸、猕猴桃汁之类的富含维生素饮料对预防尿路感染有益。
(4)碱化尿液
碱化尿液的依据应根据结石分析的结果进行。结石的种类主要有草酸钙结石、磷酸酶胺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等,大多为一种或数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性结石。尿液酸碱度改变,偏酸或偏碱也容易使结晶体析出。但碱化尿液必须在用药过程中每天监测尿液ph值2-3次,使之维持在6-6.54之间,应避免过度碱化。据测算,碱化效果好时,纯尿酸结石的溶解速度可达1cm/月。
⑩酸性尿时,尿酸易形成结晶;
⑪碱性尿时,尿中磷酸易结晶沉淀,形成磷酸盐结石。
3.中医保健措施(药物治疗之外辅助、预防治疗)
1.柿饼灯心草汤柿饼2个,灯心草6克,白糖适量,煎汤饮食。有清热利尿,通淋止血之功效。可治尿道炎、膀胱炎及血尿。
2.绿豆车前草汤绿豆60克,赤小豆30克,车前草,白糖各适量,加水煮服。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3.金银花茶金银花30、50克,甘草末10克,开水浸泡10分钟,代茶饮之。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可治发热,尿痛。
4.冬瓜绿豆汤新鲜冬瓜500克,绿豆50克,加白糖适量,煮汤饮服。既能清热利尿,又能防暑降温。是防治泌尿系感染的最佳饮料。
5.豆芽汁绿豆芽500克,白糖适量。将绿豆芽洗净,捣烂,用纱布压挤取汁,加白糖代茶饮服。可治泌尿系感染、尿赤、尿频、淋浊等症。
6.水灵芝研为细末,每次0.2g,每日2次。
7.马齿苋合剂马齿苋(干品200~250g,鲜品500g),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8.龙葵蔗糖煎剂龙葵500g,切碎晒干,加水400 ml,煎沸90分钟后,过滤取汁,滤渣再煎取汁,将两次药液浓缩至1000ml左右,加入蔗糖90g搅匀,每日100ml,每日3次。
9.山楂煎剂生山楂100g,每日煎3次,每次约煎汁500ml,或酌加白糖少许分服,2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禁用碱性药物和食物。
本文系张高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张高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