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室成形术
鼓室成形术的历史
1640年,Banzer第一次尝试修补穿孔的鼓膜,他使用猪的膀胱作为外层植入物。1853年,Toynbee把橡胶贴上银线放在鼓膜上。1863年,Yearsley把棉球放在穿孔部位。1877年,Blake用纸片修补鼓膜。1956年,Wullstein描述了五种鼓室成形术。1961年,Storrs使用颞肌筋膜内置法修补鼓膜。1961年,House等人使用外置法进行鼓室成形。离第一次尝试修补鼓膜已经将近400年了。
鼓膜穿孔的病因
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细菌、分枝杆菌和病毒引发的感染。
创伤:穿透伤。钝性伤:颞骨骨折、掌击伤。热能损伤:钢水。气压伤:声能损伤等。医源性:通风管。
手术指征
1,由于鼓膜穿孔或听骨链异常造成的传导性听力下降。
2,继发于感染的慢性或复发性中耳炎。
3,由于慢性中耳疾病导致的进行性听力下降。
4,由于外伤、感染、手术引起的鼓膜穿孔或听力下降超过3个月未愈。
5,有水上运动的要求。
手术目的
建立完整的鼓膜。
清除中耳病变并制作含气中耳腔。
建立鼓膜到耳蜗之间的安全连接,以尽可能恢复听力。
鼓室成形技术
按照修补鼓膜的移植物和残存鼓膜的关系,可分为内置法和外置法。
按照切口位置的选择,可分为耳道切口,耳内切口和耳后切口。
移植物的选择
颞肌筋膜-最常用。坚固、低代谢率。
软骨
脂肪
肌骨膜
人造皮肤
手术并发症
感染
移植物脱落
软骨炎
鼓索神经损伤
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和眩晕,少见。
传导性听力下降加重
总结
大多数情况下,鼓室成形术能够关闭鼓膜穿孔并提高听力。
本文是李姝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