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大主动脉穿通性溃疡1例
主动脉穿通性溃疡是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穿透内膜或内弹力板,破入中膜的主动脉疾患,一般伴有主动脉壁内血肿,可形成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甚至破裂[1]。临床上比较少见,巨大主动脉穿通性溃疡更是少见,现报告一例。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74岁,主因突发胸部持续撕裂样疼痛入院,一般情况良好,无心慌、气促,无胸闷、咯血,无双下肢水肿。查体:体温36.5℃,心率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0/100mmHg。发育正常,皮肤黏膜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心前区无明显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上第五肋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及心包摩擦音。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所见:左室增大,余心腔内径正常范围。各室壁厚度及运动正常。各瓣膜形态及运动未见异常,CDFI:舒张期主动脉瓣下见中量返流信号,缩流颈5mm。收缩期二尖瓣房侧见少量返流信号。收缩期三尖瓣房侧见少量返流信号。主动脉窦部及升主动脉增宽,其内未见明显剥脱内膜回声。肺动脉未见异常。胸骨上窝切面显示不清。初步诊断为:1、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 2、主动脉窦及升主动脉增宽 3、左室增大 4、主动脉瓣返流 5、二尖瓣返流 6、三尖瓣返流 7、心功能三级
入院时伴有持续性的撕裂样胸痛,血压180/100mmHg,给予吗啡镇痛,硝普钠降压。将患者血压维持在90/60mmHg左右,心率60次/分,待急性期过去,血流动力学平稳,溃疡斑块稳定,血肿减小并稳定时经股动脉穿刺行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中操作顺利,术后患者疼痛缓解,循环稳定,恢复顺利,痊愈出院。
讨论 主动脉穿通性溃疡是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穿透内膜或内弹力板,破入中膜的主动脉疾患,一般伴有主动脉壁内血肿,可形成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甚至破裂。其临床症状与主动脉夹层类似,都有程度不同的胸背部疼痛,发病的平均年龄较主动脉夹层大,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有高血压及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和钙化,好发于降主动脉[2-3],较少见于升主动脉,但后者的预后较前者差,更易发生夹层或破裂。1934年Shennan等[4]首次描述了主动脉穿通性溃疡,1986年Stanson 等[1]进一步明确了PAU的特点和定义。动脉粥样斑块溃疡开始于内膜,一旦形成,溃疡可保持不变或进一步进展形成动脉瘤,穿破内弹力板形成壁内血肿及不同程度的夹层,穿破动脉壁形成假性动脉瘤或破裂,危险很高。目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自然预后仍有争议。Harris等[4]认为主动脉穿通性溃疡进展缓慢,发生破裂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几率较低,但大部分报道[5-6]认为主动脉穿通性溃疡预后不良,比主动脉夹层更差,有症状的急性患者约40%-50%可形成主动脉夹层或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目前来说,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一旦明确诊断后需要密切随访,首次发病一个月内应仔细观察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内科降压等基础治疗,若出现持续性胸痛,胸腔积液有增多趋势及溃疡增大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外科等干预治疗,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往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手术治疗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死亡率为5-20%,急诊手术死亡率更高,并且由于患者年龄大,常伴有肺动脉异常、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而不适合行外科手术。自90年代应用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疾患以来[7,8],包括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其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一些主动脉疾病外科手术的替代选择。本例患者为巨大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入院时伴有持续性的撕裂样胸痛,血压180/100mmHg,给予吗啡镇痛,硝普钠降压。将患者血压维持在90/60mmHg左右,心率60次/分,待急性期过去,血流动力学平稳,溃疡斑块稳定,血肿减小并稳定时经股动脉穿刺行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中操作顺利,术后患者疼痛缓解,循环稳定,恢复顺利,痊愈出院。
对于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治疗,目前认为治疗策略为:无症状慢性PAU,密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下情况及时介入或外科治疗:持续胸痛或复发疼痛;溃疡直径大于20mm或深度大于10mm;随访过程中溃疡加深加大;动脉瘤形成或夹层形成;即将破裂:血液大量外渗如胸腔等。本例患者持续性胸痛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随时有形成夹层及破裂的可能,且在急性期内,因此调整一周后再行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效果确切,病人恢复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痊愈出院。对于这种巨大的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若无明显禁忌,应予急性期稳定病情,待急性期过后及时予以介入治疗,效果明显。
本文是穆军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