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胶质瘤精准手术切除的策略,你知道多少?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仍是以手术切除为核心、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但是,因为胶质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导致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实现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又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解决这一难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在多年的胶质瘤临床应用研究基础上,亮出组合拳、采取多模态成像、神经导航、术中荧光引导、神经电生理监测等综合性措施,初步实现了脑胶质瘤的精准外科切除,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多患者也因此而获益。来看看我们这套组合拳的拆解分析吧!
一、多模态影像学技术:目前很多县级医院都已经配置了核磁共振仪(MRI),可是在许多三级医院对这台设备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只会简单的平扫加增强扫描。殊不知,还有很多功能是可以辅助外科医生做好术前规划的!如:血管成像(MRA、MRV)有助于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波谱分析(MRS)可以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I、DWI、DTT)能观察肿瘤对神经纤维是推挤还是破坏,血氧水平依赖(BOLD)MRI技术能检测执行相关任务时大脑皮层功能区的激活情况,等等。有了以上这些多模态MRI影像学检查的资料,神外医生就真的可以在手术前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肿瘤的基本面貌了。
二、神经导航技术:导航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东了,有了它路盲都能傻傻地到达想去的地方。顾名思义,神经导航就是我们大脑手术的卫星定位技术,能帮助神外医生术前准确地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精确定位,起到了便捷、高效、精准和微创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可用的主要有立体定向仪神经导航、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超声波声像神经导航。这三种技术在中南医院神经外科都已经被广泛运用。对脑胶质瘤手术而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当然非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莫属了!通过术前MRI图像数据的采集,通过特定软件的融合,神外医生就能够清楚手术野的准确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它的定位精度高达2mm左右。OK,输入目的地,就让它来帮助我们规划最佳“手术路线”吧。
三、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目前常规应用的术中电生理监测方法有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听觉诱发电位(BAEP)、肌电图(EMG)和术中皮质脑电图监测(ECoG)。对术前合并癫痫的患者,采用ECoG可以辅助定位致痫灶,指导手术切除范围;SEP和MEP的结合有利于定位中央沟附近的皮层功能区,避免神经损伤。
四、术中唤醒技术:该技术是在切除接近大脑运动和语言功能区的病灶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让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指令活动肢体或回答问题,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并保留功能区的目的。正所谓“开颅时病人突然醒来,谈笑间肿瘤灰飞烟灭”,听起来还是很吓人的喔!这可是需要神外医生和麻醉科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
五、术中荧光引导技术:肿瘤组织怎么可能变身萤火虫呢?这还真的不是神话。静脉注射的特殊药物在肿瘤部位高浓度聚积时,使用带有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显微镜下就可清晰看到产生荧光的肿瘤,根据其强度确定肿瘤边界和切除范围,就能减少肿瘤残余达到降低肿瘤复发的目的。可是这台手术显微镜真的不便宜!
手术刀毕竟不是万能的,虽然通过多模态影像检查、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唤醒和肿瘤荧光标记技术等策略有助于实现脑胶质瘤的最大范围安全切除。但是,距离彻底治愈脑胶质瘤我们还有更多研究的路要走。作为神外医生,我们任重道远!
本文是李志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