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学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EB病毒感染

发表者:王俊学 人已读

【概述】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为DNA病毒,呈球形,直径180-200nm,为大部分成人携带,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主要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其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流行病学】

EBV感染世界性分布,多呈散发,团体中易发生大规模流行。EB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人口咽部上皮细胞内长期存在,并繁殖释放至唾液。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传染源,主要经过经口密切接触传播,亦可通过飞沫传播,四季均有发病,秋末冬初易发,15-30岁年龄好发,男女比3:2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病后免疫力持久,二次发病少见,但EB病毒同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原发感染后常继以潜伏性感染。

【诊断要点】EBV感染相关疾病分类及诊断如下: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症状:1)发热,持续1-2周,幼儿可不明显;2)咽峡炎,半数患者咽峡部可见灰白色渗出物,部分患者上颚可见瘀点,个别病人合并链球菌感染;3)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全身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4)脾脏肿大,半数患者脾脏肿大,持续2-3周;5)肝肿大,发生率10-15%6)皮疹,多形性,大部分患者皮疹呈充血性,可表现为红斑、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7)半数病例可出现眼睑水肿。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发现异形淋巴细胞,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但确诊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达产物(RNA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IgM抗体阳性,以及随之出现的抗NA抗体阳性提示原发性EBV感染。嗜异凝集抗体试验,5岁以下患儿常阴性,EBV DNA在初次感染两周达到峰值,随后下降,22天后大部分患者检测不到EBV DNA,但多数患者,PBMCEBVDNA仍阳性。

诊断标准:临床上有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中3项,并有下列实验室检查中任意1项阳性者,可诊断EBV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1)抗EBV-CA-IgMIgG阳性,抗EBV-NA-IgG阴性。2)EBV-CA-IgM阴性,但其IgG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3)嗜异凝集抗体阳性;4)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超过5.0 ×109/L,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

2.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常见临床症状特点:发热、肝脾肿大、肝功异常、血小板减少、贫血、淋巴结肿大、皮疹如牛痘样水泡、腹泻、视网膜炎等,病程中可出现严重合并症,如HLH/恶性淋巴瘤、DIC、肝衰竭、消化道溃疡、冠状动脉瘤、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心肌炎、间质性肺炎及白血病等。

诊断标准:以上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情况下,并有下列实验室检查1项以上阳性,可诊断。1)血清EBV抗体滴度异常增高,包括抗VCA-IgG≥1:640或抗EA-IgG≥1:160,VCA/EA-IgA阳性;2)感染组织或外周血EVER-1阳性细胞阳性;3)外周血PBMC中EBV-DAN高于102.5拷贝/ug DNA,4)组织中EBV-EBERS原位杂交或EBV-LMP1免疫组化阳性,5)组织或外周血EBVDNA southern杂交阳性。

3.EBV感染相关噬血淋巴组织增多症(EBV-HLH):本病以高热、肝脾肿大、血细胞下降、高甘油三酯及低纤维蛋白血症为特点。其机制为EBV感染CTL和NK细胞去功能化,成为大颗粒淋巴细胞并异常增生,产生高细胞因子血症及巨噬细胞活化,造成广泛组织损伤。

EBV-HLH诊断包括HLH诊断及EBV诊断两个方面,以下8条中5条阳性可诊断HLH:1)发热;2)脾肿大;3)外周血至少两系减少,血红蛋白小于90g/L,血小板低于100×109/L,中性粒细胞低于1.0× 109/L,4)高甘油三酯和/或地纤维蛋白血症,5)外周血、脾脏或骨髓中有噬血现象;6)NK活力降低或缺乏;7)血清铁蛋白≥500mg/L,8)可溶性CD25≥240U/ml。EBV感染诊断,具有下列2项中1项,1)血清学抗体检测提示有原发性急性EBV感染或慢性感染;2)血液、骨髓及淋巴结等组织中PCR、原位杂交和southern杂交EBV阳性。

【鉴别诊断】

1)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容易同EBV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混淆,本病可伴有黄疸,CMV-IgM阳性或CMV-IgG有恢复期4倍递增现象,嗜异凝集抗体阴性,以资鉴别。

2)链球菌咽峡炎,常无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常升高,但以中性为主,无异形淋巴细胞。

3)肾综合征出血热,本病由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临床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特点,起病早起可由面、颈、胸部充血,结膜充血,外周血白细胞升高,部分病人也可发现异形淋巴细胞,应注意同EBV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但后者多无出血及肾损害特点,进一步查出血热病毒抗体明确诊断。

4)恶性淋巴瘤,本病可表现为淋巴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可有发热,消瘦,盗汗。查体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融合,可有肝脾增大,淋巴结活检可确诊。

5)急性白血病,以发热,出血,贫血为主要表现,可有或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小板及血色素均减低,白细胞可高可低,骨髓中幼稚细胞大于30%,骨髓象检查可确诊。

6)自身免疫病,本类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伴有血小板降低,同时出现如发热、光过敏、蝶形红斑、关节肿痛、肝脾等脏器损伤,注意查自身抗体检测鉴别。

7)其他,患者有黄疸、转氨酶升高需与病毒性肝炎鉴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需与川崎病、结核病等鉴别,淋巴细胞显著升高需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及登革热等鉴别。

【治疗】

1.EBV-IM对症治疗为主,包括:1)合理休息;2)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及干扰素等,3)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4)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对咽峡部严重病变及水肿、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情况下,可短期皮质激素冲击治疗;5)防治脾破裂,避免挤压和撞击脾区,避免剧烈运动,防治便秘,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及脾破裂的药物退热。

2.对于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在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可选择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个体化治疗措施。

3.EBV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常不良,病死率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差,主要有化学免疫治疗和骨髓移植,1)化疗药物可采用vp-16、地塞米松、氨甲喋呤及环孢素等,分初始治疗及巩固治疗两个阶段,总疗程约40周;2)对于家族性HLH及慢性EBV活动性感染相关HLH所致危重病例,可考虑骨髓移植。

【随访及预后】

急性EBV感染大多能自愈,预后良好,病后免疫力持久,二次发病少见,抗早期蛋白IgA效价增高提示鼻咽癌危险性增加。EBV疫苗有一定预防作用,仅对特定人群有益。EBV主要是通过唾液传播,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口对口喂饲婴儿,院内注意病区通风消毒。

本文是王俊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