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瘫的分型、诊断及治疗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一、临床分型
1.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质运动区损伤。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choreoathetosis)和肌张力障碍(dystonic);该型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该型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不稳定,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5.共济失调型(ataxia) 以小脑受损为主,以及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为获得平衡,两脚左右分离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差。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站立时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醉汉步态、身体僵硬。肌张力可偏低、运动速度慢、头部活动少、分离动作差。闭目难立征(+)、指鼻试验(+)、腱反射正常。
6.混合型(mixed types) 具有两型以上的特点。
二、临床诊断
(一)必备条件
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婴幼儿脑发育早期(不成熟期)发生: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走等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障碍,或显著发育落后。功能障碍是持久性、非进行性,但并非一成不变,轻症可逐渐缓解,重症可逐渐加重,最后可致肌肉、关节的继发性损伤。
2.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包括动态和静态,以及俯卧位、仰卧位、坐位和立位时的姿势异常,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姿势发育而判断。运动时出现运动模式的异常。
3.反射发育异常主要表现有原始反射延缓消失和立直反射(如保护性伸展反射)及平衡反应的延迟出现或不出现,可有病理反射阳性。
4.肌张力及肌力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的肌力是降低的;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增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肌张力变化(在兴奋或运动时增高,安静时减低)。可通过检查腱反射、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来判断。
(二)参考条件
1.有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发育不成熟的大脑先天性发育缺陷(畸形、宫内感染)或获得性(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异常。
三、脑瘫的治疗
所有类型脑瘫都以康复治疗为主,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长期、正规的康复训练是治疗脑瘫的最主要方法,手术治疗只是为康复治疗创造条件或为补充手段,且手术后仍需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适用于痉挛性双瘫或四肢瘫,尚未出现肢体挛缩的患儿。
2.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peripheral neurotomy, SPN)适用于局灶性痉挛,目的在于增加关节活动度、方便护理、减少挛缩的形成,很少有改善功能的目的。
3.鞘内泵入巴氯芬疗法(Intrathecal baclofen, ITB)适用于严重痉挛性脑瘫,年龄大于3岁,可行巴氯芬泵植入。目前国内尚不能开展。
4.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适用于部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5.颈动脉外膜剥脱术:适用于难治性混合型脑瘫,通过改善脑血供、降低交感兴奋性而对扭转痉挛、紧张性痉挛等症状有一定效果,且可能改善部分病人流涎、斜视、言语不清、共济失调等症状, 但有些患儿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本文是秦广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