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定义
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束臂实验阳性为特征。
临 床 表 现
一、本病分为急性、慢性两型。
1、急性型 多见于婴幼儿,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多见,如上呼吸道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以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瘀斑、紫癜,遍布全身,以四肢较多;常有鼻出血、齿龈出血;可见便血、呕血、血尿;病程多为自限性。
2、慢性型 病程超过6个月,多见于学龄儿童,发病缓慢,出血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为皮肤、黏膜出血,可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出血。
二、出血症状
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紫癜
外伤后止血不易,粘膜出血中鼻出血、牙龈出血
严重时内脏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
三、乏力
四、血栓形成倾向
五、其他:长期出血可合并贫血。
护 理 措 施
1、止血 口、鼻黏膜出血可用浸有1%麻黄碱或0.1%肾上腺素的棉球、纱布条或吸收性明胶海绵局部压迫止血。无效者,以油纱条填塞,2-3天后更换。遵医嘱给止血药、输同型血小板。
2、避免损伤
(1)急性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受伤;有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防止发生皮下出血。
(2)尽量减少肌内注射或深静脉穿刺,拔针时针眼处要按压5min。必要时延长压迫时间,防止发生深部血肿。
(3)禁食坚硬、多刺激的食物,防止损伤口腔黏膜及牙龈而出血。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时腹压增高而诱发颅内出血。
3、预防感染 应与感染患儿分室居住。保持出血部位清洁。注意个人卫生。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皮肤瘀点(斑)变化,监测血小板数量变化,对血小板极低者应严密观察有无其他出血情况发生。
(2)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面色,记录出血量。
本文是陈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