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哮喘的治疗误区
1.起病就用抗生素: 很多家长误认为抗生素是万能的,孩子一发病就用抗生素,有些家长常常主动向医生提出挂某种抗生素,这是一种误区。哮喘发作是由多种因素诱发,其中细菌感染只是少部分,在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占大部分,此外还有支原体 衣原体感染,接触过敏原也是诱发因素之一。因此大多数患儿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对确有细菌感染可以使用,但抗生素只能起到抗感染作用,不能消除支气管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所以它不能解决哮喘的根本问题
2.重视发作期 忽视缓解期
有些家长仅仅重视哮喘发作期治疗,病情一旦好转,就放松诊治,把哮喘当作感冒\腹泻来看待,忽视或不重视缓解期的治疗。这是一种误区,我的意见是既要重视发作期的治疗,也要抓紧缓解期的治疗机会。强调哮喘“发了治,好了还治”---治疗要打持久战.
3.重药轻防
“名医不治喘,治喘咂了碗”,这就说明哮喘是一种疑难杂证。中医认为“喘有宿根”缓解容易,根治很难,但这不是不治之证,是可控可治可防的。有些家长重视哮喘药物治疗,忽视哮喘平时防治,这是一个误区。我认为治疗是一个方面,而预防更重要,是千家万户之事。哮喘除体质因素外,外因很多,有时只要科学预防,哮喘反复发作是可以避免的。预防感冒,从衣食住行预防,阻断发病环节,就不会反复发作。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海鲜发物,花粉尘螨,避免剧烈运动或运动前预防用药。
4.哮喘不用治,长大后会自愈(青春期可自愈)
有些家长认为哮喘过了青春期可以自愈,这是一种误区。诚然有一少部分哮喘患儿,在婴幼儿期发作不多,每年1-3次,发作是及时治疗,症状不重,过了青春期可以自愈。但是大部分哮喘儿童是经过积极治疗而痊愈的。因此我们认为要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做好防治,不要消极等待。否则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青春期不能好转而发展为成人哮喘,那就追悔莫及、遗憾终身了。
5.激素素恐惧心理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消除气道非特异性炎症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止炎症细胞特别是嗜酸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干扰碳四烯酸的代谢;抑制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类介质的合成与释放;减少微血管渗漏;增加气道平滑肌对β-激动剂的反应性。由于普米克(布地耐德)与地塞米松、氢考的分子结构不同,它基本不进入血循环,副作用大大减少,仅为全身用激素副作用的1%。吸入用药量是口服或静脉用药量的1/50到1/100,但效果却是全身用药的500-1000倍。普米克气雾剂是脂溶性激素,它主要在气道表面直接起作用,而地塞米松等是水溶性激素,适合静脉全身用,不适合雾化吸入表面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重症发作期的哮喘患者全身给药与缓解期的局部吸入治疗效果确切、可靠。吸入用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本文是李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