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直性脊柱炎问答
青少年腰腿疼需要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是泌尿道或者生殖道的感染
强直性脊柱炎(AS)可防可治并不可怕
早期合理治疗是取得良好结局的保证
1,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强直性脊柱炎吗?
强直性脊柱炎是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是脊柱关节炎的原型疾病,它好发于10-30岁的青少年,据统计,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在内的脊柱关节炎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达到百分之一左右,单纯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也将近千分之三,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跟高,是导致青少年残疾的最主要原因。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的致病基础是附着点炎,我们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能够运动,是因为我们的肌肉牵拉我们的骨骼做杠杆运动,这个病主要就是影响肌肉肌腱和韧带等和骨头连接的部位发炎、侵蚀破坏甚至强直骨化,所以能够影响我们的外在形象,造成驼背、瘸腿,引起残疾。
2,那AS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AS致病的最关键原因并不太清楚,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学说就是“多次打击学说”,也就是具有一定遗传素质的人在受到后天环境的多次打击之后,当这些打击的强度足够强或者频度足够大的时候,我们的防御系统就会发生改变,从量变逐渐到质变,从没有病到有病,我们身体的附着点部位就会发炎,引起相应的的疼痛和不适,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病了。我们的遗传基因是无法改变的,所以预防疾病最关键的就是避免这些后天的打击,那么,到底哪些打击会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犯病呢?实际上所有那些能够我们免疫稳定和身体平衡的原因都可以算作一种打击,比如消极的情绪、生活不规律、抽烟饮酒、情绪刺激和其他应激事件,但对我们免疫系统打击最大的是外来病原体的感染。有统计在强直性脊柱炎得病或者是每一次复发之前,有百分之七十的病人有泌尿道或者消化道感染的诱因,所以防治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类疾病至关重要。
4,感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能具体说一下吗?
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会洗手,目前国家倡导的手卫生的要求有六步洗手法或者七步洗手法,这个也要加强宣传,最好养成习惯。另外就是要洁身自好,因为在AS诱发原因中,由于淋球菌等性传播疾病诱发反应性的关节炎最终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的比例也不占少数,不滥交,性行为中间注意自我防护非常关键。
5,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AS在生活上最关键的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减少能够影响我们身体平衡的原因,如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过期或者不卫生的食物,注意手卫生,便前饭后要吸收,并倡导六步洗手法,另外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规律、克服熬夜、抽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都有助于预防得病和得病之后的加重或者复发。
另外就是得病之后要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经常讲三分治疗,七分锻炼,可见锻炼有时比用药更重要,网络上流行的各种锻练体操还有像小燕飞等动作都可以尝试,要掌握的要领就是不负重、不过量,不长时间爬山、爬楼梯、跑步或者过分剧烈的锻炼,锻炼之后不应该感到明显的不舒服,我们主张多进行有氧锻炼。
6,治疗措施
治疗上最关键的是要到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科确诊和评价疾病,因为和AS表现类似的疾病很多,这个病误诊何漏诊的比例都很高,只有诊断明确才能曲江治疗的问题,这个病属于风湿病范围的疾病,只有正规医院的风湿科医生才能有这个能力来鉴别这些问题,不要相信几个疗程包治疾病或者广告中流传的偏方、秘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此类疾病的方法,所以凡是宣称能够根治疾病的基本都是骗子。但是不能根治不代表不能治疗,相反,AS这类疾病可防可治,正规治疗大部分都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甚至部分病人可以达到零用药,也就是我们说的无药缓解,但这个时候只是疾病稳定了不需要药物治疗了,但是不等于没有疾病了,也不能保证疾病不会再反复,在生活上保持谨慎和定期的复查还是需要的。
要达到无药缓解的关键是正规治疗,另一个关键就是早期治疗,在疾病早期还没有造成明显后遗症的时候就开始治疗,当经常腰痛、腰酸不舒服、腿疼并超过3个月的时候要意识到罹患这类疾病的可能,及时就诊。
另外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要对疾病做一个评价,也就是要做一些检查,这些检查的目的已是判断一下疾病的程度和发展趋势,另外就是要了解一下我们的身体条件和对药物的耐受情况,所以病情的评价和检查是确定治疗方案不可少的一环。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样的强直性脊柱炎,所以治疗好别人的方案可能对你毫无效果,这个时候必须由医生判断决定,大夫对你的身体状况了解的越清楚,治疗方案越有针对性。因为疾病有很轻的情况几十年都没有什么问题,也有很严重进展很快的情况,一两年就会造成严重的残疾,不存在包治本病的灵丹妙药,而是要区分情况,辨证治疗。
另外确定方案后要注意定期复查,因为没有100%有效的方案,也没有100%没有副作用的药,是药三分毒,复查的目的就是要看看治疗的反应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疾病有没有发生变化、药物有没有副作用,方案如何适时调整,这些也很关键。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