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
(一)感染与免疫
1、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共生状态:有些寄生虫、微生物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状态。
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者或以上病原体感染,少见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多见
重复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将病原体清除,无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11检本名解题):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无或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体携带状态,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传染源。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特点),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话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再引发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内毒素(伤寒杆菌);
(3)数量:
(4)变异性:病原体因药物、环境、遗传而发生改变。一般而言,人工多次传代的环境下病原体致病力减弱;在宿主间反复传播致病力增强。
4、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的)。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出现,并长期存在;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主要抗击原虫和蠕虫。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机制
(1)直接损伤:机械运动、酶等; (2)毒素作用: 内毒素、外毒素
(3)免疫机制:抑制或破坏免疫细胞;变态反应
3、病理生理:发热+急性期改变(蛋白质、糖、水电解质、内分泌)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1)传染源:是指体内已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啮齿类最常见)
(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如流脑、猩红热、麻疹、白喉等;消化道传播 如伤寒、痢疾、霍乱等;虫媒传播 主要为吸血的节肢动物,如蚊、虱;接触传播 狂犬病;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个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为易感者
2、影响流行的因素:自然+社会
(四)传染病的特征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区别)、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有感染后免疫力
2、临床特点: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的时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3、常见症状体征
(1)发热:①稽留热 :a)高热,b)24h温差不超过1℃。如伤寒;②弛张热 :24h温差超过1℃,最低温度不到正常。如败血症;③间歇热(败血症型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④回归热:热度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无热,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杆菌病;⑤不规则热(与诊断学分类有区别)
(2)发疹:包括皮疹和粘膜疹
出疹时间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病程第一天 风疹、水痘;病程第二天 猩红热;病程第三天 天花;病程第四天 麻疹; 病程第五天 斑疹伤寒;病程第六天 伤寒
(3)毒血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4、临床类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及非典型等
(五)传染病的诊断
1、临床特点:详细的病史+仔细查体
2、流行病学资料:① 有无感染某个疾病的可能;② 有无发病的可能
3、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分类计数
(2)病原学检查(为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包括直接检查病原体(显微镜或肉眼);分离培养病原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
(3)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4倍有诊断意义,多用于回顾性诊断。
(4)其他检查:胃镜、超声、MRI等等
(六)传染病的治疗
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
(七)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的报告制度:甲类(霍乱、鼠疫)——强制管理,2h上报,农村不超过6h;乙类(非典、艾滋病、狂犬病、炭疽、肺结核等等)——严格管理,6h上报,农村不超过12h;丙类(流感、风疹、麻风等)——监测管理,24h上报。一些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包括隔离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疫苗、特异性抗体等等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
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2、病原学: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按内部抗原(核蛋白/M蛋白)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按表面抗原( HA/NA)不同分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分若干亚型:H1~H16;N1~N9。HA为血凝素,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NA为神经氨酸酶,协助释放病毒颗粒。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变异,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为主要方式,其中甲型流感变异频繁,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只有变种变异,丙型流感病毒相对稳定,未发现变异。
病毒对紫外线敏感,对大多数防腐消毒药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可保存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2周,存在于口腔、鼻腔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有较大的抵抗力。
3、流行病学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甲流通常每10-15年就有抗原性转变,引起流行。候鸟是禽流感风险最大的传播途径。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4、临床表现
(1)典型流感: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肺部干啰音,病程4-7天
(2)轻型:
(3)肺炎型流感:多发于老年人、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1天后病情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发绀,伴有心肝肾衰竭,肺部干湿啰音,无实变。
(4)其他型:典型症状+胃肠型/脑膜炎型/肌炎型
5、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监护。
(2)药物:①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可抑制病毒复制,但只对甲流有效;
②神经氨酸抑制剂:奥司他韦(达菲)抑制甲乙型流感的NA
(二)人禽流感
1、定义:人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致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某些致病力强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流感称人高致病性禽流感,eg. H5N1、H7N7
2、流行病学:
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可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缺乏人传人的证据,人群普遍易感。
3、临床表现:
高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致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Reye综合征。肺内斑片状、弥漫性或多灶性浸润,但缺乏特异性。重型患者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毛玻璃样影、片状密度增高影、多发斑片状影是较早的表现。(主要影像学特点:弥漫性肺实变、广泛的纤维化、肺叶萎陷。病变进展迅速、吸收缓慢)
4、治疗:隔离和对症治疗,可参考流感治疗。
5、预防:监测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本文是王志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