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罗文 三甲
罗文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中心医院 疝与腹壁外科

腰疝疾病

1924人已读

发生在第12肋至髂嵴之间的腹后外侧壁,后腹膜脂肪和(或)腹腔内组织脏器经过此处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的薄弱缺损,突出到体表所形成的腹外疝称为腰疝,也有称背疝。男性占65%,女性占35%,以老年人发病较多。腰疝的发病原因有多种,诊断并不困难。诊断明确后,成人腰疝以手术治疗为主。

腰疝的发生包括以下多种因素,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1.解剖因素

人体的腰背部相对强健,不易发生疝,但某些肌群交错形成的腰部三角区缺乏肌肉的保护是引发腰疝的先天性因素,约占腰疝的19%。

2.创伤

在后天性致病因素中,约有26%为创伤性和手术源性,因为腰部的创伤或局部切口(如肾切除后)愈合不良造成腰三角区的更加薄弱。

3.腹内压增高

占腰疝病例的55%,其中主要是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不畅等各种原因使腹腔内压增高,诱发本病。

4.腰部肌肉萎缩

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的腰部肌肉萎缩,或肥胖性肌肉萎缩,使肌肉和筋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降低,使腰三角区更加薄弱。

腰疝可分为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1.先天性腰疝

发生于出生后不久的小儿,一般在小儿哭闹时在髂嵴上方、腹外斜肌最后部分与背阔肌之间,发现有一半圆形突起肿物,柔软、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常可触及位于肿物内的肠管,按压时可闻及肠鸣音,哭闹时肿物增大,安静时可回纳消失,回纳后在侧后腹壁可触及卵圆形缺损。

2.获得性腰疝

多发生于年老消瘦者。患者多无不适主诉,仅于腰部见一缓慢增大的肿块,肿块质地软而且易于回纳,站立时明显,侧俯卧位时消失;部分患者有局部胀感或牵拉感。触诊可有咳嗽冲击感。巨大腰疝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

1517318732.png

1522055010.png

1522055015.png


罗文
罗文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中心医院 疝与腹壁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