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护人生健康的命脉——血管
专家名片
谢沛霖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和中医病房主任、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家优秀中医人才。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分会和“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省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博士,2003年入选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材”,出版《脾胃病证治精要》、《中国名方全书》、《通阳大论》等学术专箸8部,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擅长周围血管病以及脾胃病、风湿病、血液病、痛风、阻黄等中医内伤疑难杂病的治疗。
专家门诊:每周一上午 中医部(名医堂)
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内科(周围血管病专家门诊)
爱护人生健康的命脉——血管
血管是生物运送血液的管道,如果说血液是生命之源,那么血管就是生命的通道。人体除角膜、毛发、指甲、牙质及上皮外,血管遍布全身,如果一个人血管首尾相接大概可以绕地球2.5圈。
血管依运输方向分为动脉、静脉与微血管,所谓周围血管是指除心脑血管以外的所有血管,周围血管病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个系统的疾病。主要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静脉炎、深静脉血栓、血管炎、雷诺氏病、免疫性血管炎、末梢神经炎等病种。周围血管病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现实中很多“四十不惑”的中年人,当肢体出现冷、麻、胀、肿、痛感时,要么被忽视,要么认为是关节炎、“老寒腿”,以为自己是在空调房上班时间久了引起的,断断续续地贴几次风湿膏有所好转就不以为然了,以致于后来发展到下肢疼痛、彻夜难眠,须不知这就有可能是周围血管病之一: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还有一些爱美的女士,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爱穿裙子、高跟鞋或者长时间的站立、行走。久而久之下肢“青筋”变得十分明显,甚至扭曲,以致于后来站立或行走的时间稍长一点,小腿酸麻肿胀甚至疼痛。须不知这也可能是周围血管病之一:下肢静脉曲张,中医称之为“筋瘤病”。
周围血管病由于病程长、变化快、症状重,加上与内科(心脑血管、内分泌、风湿免疫)、皮肤科、外科(血管、骨、心胸)等学科有着广泛联系及交叉性,是临床中容易被忽视且治疗难度大的一类疾病。武汉市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中医病房主任谢沛霖博士,自85年大学本科毕业以来,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近三十年。长期不断的临床实践,坚持不懈的经典理论学习,使他对周围血管病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周围血管病中医学将其归于脱疽、坏疽、脉管病等病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阴寒客于脉络,寒凝血瘀,血瘀血滞,瘀久化热,热毒壅滞,血败化腐等。治疗上一是要中医辨证施治,这是祖国医学的灵魂,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证型分别给予中药内服,如虚寒型以阳和汤等温阳通络,化瘀止痛;湿热型以四妙散等清热凉血、消肿止痛;热毒型以五花解毒散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另外自华佗、《医宗金鉴》以来,中医外科在疮疡、痈疽等疾患的外治法上也积累了许多行这有效的方药,如金黄散、九一丹、拨毒生肌散、全蝎膏、回阳膏均能有快速促进创面愈合、消除“筋瘤病”。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该科也积极辅之以西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现代诊疗技术如:干细胞疗法、微创介入等。
对于周围血管病谢主任认为首先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倡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做到戒烟限酒。注意改善饮食结构,注重清淡饮食,避免寒冷和外伤。办公一族久坐不动,是血管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要养成适当运动的良好习惯。作为中医病房主任,他对中医内伤疑杂病如脾胃病、风湿病、痛风、阻黄等病治疗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本文是谢沛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