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少华
李少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丰台国康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垂盆草治疗蜂类蜇伤54例

2094人已读

自1983年10月至1993年10月我使用垂盆草治疗蜂类蜇伤54例,效果满意。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2-56岁。蛰伤部位:头面部31例(其中1例蛰伤舌尖),颈部9例,上肢13例,下肢1例。蛰伤程度:4处5例,3处9例,2处17例,1处23例。蛰伤病程:2-7天,平均4天。蛰伤部位剧痛,烧灼感,红肿和发硬,有的形成水泡。其中致密组织处以疼痛为主,疏松组织处则以肿胀为主。蛰伤舌尖可出现言语不清,流涎。少数患者皮肤出现类似荨麻疹样改变。

治疗方法

先用镊子清除遗留在蛰伤处的毒刺和毒囊,再挤压伤口周围组织,将毒液挤出。取鲜垂盆草20g左右,去根,洗净,在蛰伤部位反复涂擦约15分钟。为巩固疗效,2h后用上述方法再涂擦一次。对于皮肤出现类似荨麻疹患者,立即肌肉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10mg。

典型病例:

高某,男,14岁,1991年8月12日就诊。

病人于当天上午在公园里寻找树蝉玩,不小心手举的竹杆碰到了蜂窝,招致蜂群扑来,病人拼命的奔跑躲避,结果还是被蜂群蜇伤面部及上肢共4处。除了蛰伤部位剧痛,烧灼感,红肿,已有2处形成水泡。立即按照上述方法处理伤口后,又取鲜垂盆草去根,洗净,分别在蛰伤部位反复涂擦约15分钟,疼痛逐渐减轻。2h后再分别涂擦蛰伤部位15分钟左右,烧妁感和红肿亦减轻。一周后病人复诊诉,蛰伤部位已基本不痛,烧灼感消失,红肿和水泡亦消退。

结果

54例患者全部有效,在第1次涂药后剧痛骤减。红肿亦有所消退。第2次涂药后疼痛完全消失,红肿可在3天内全部消退。

体会

蜂毒为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等的工蜂尾部蛰刺腺体中排出的毒汁,其化学成分复杂。人体受蜂蜇后,在受蛰部位立即出现肿胀、充血,皮肤温度升高2-6C,剧痛、烧灼感。蜂毒能损伤细胞表面,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溶血和坏死。这只是蜂毒局部产生的作用。一旦蜂毒被吸收后还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变化,蜂毒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影响。被蜂蜇的人有呼吸加快的现象,一般认为这是血压降低引起反射性的反应。大量的蜂毒可使人或动物大脑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蜂毒所含的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并且作用持续时间长。有些人对蜂毒过敏,表现蜂蜇部位局部红肿反应强烈,或出现严重的致命性反应,因此应及时治疗。

垂盆草为景天科植物,性凉、味甘淡,无毒。分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亦可作为观赏植物在室内花盆中养殖。具有清热、消肿、解毒之功效。经实验观察可能为垂盆草所含消旋甲基异石榴碱及二氢异石榴碱作用于蜂毒中的磷脂酶A和透明质酸酶,达到了消肿、止痛、解毒和阻止病变扩散的作用。此治疗方法方便,经济,值得推广。(原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年01期 李少华 冯玉宏)

李少华
李少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丰台国康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