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息肉
引言—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壁上的赘生物。通常在超声检查中或胆囊切除术后偶然发现。经超声检查发现胆囊息肉时,其临床意义主要在于其可能是恶性的。这种病变大多不是肿瘤性的,而是增生性的,或是脂质沉积(胆固醇沉着病)的表现。另一方面,仅凭影像学检查不足以明确排除胆囊癌或癌前腺瘤的可能性。此外,即使是良性病变,偶尔也可引起类似于胆囊结石的症状。
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日益常见,但评估这些病变的最佳策略尚未确定。本专题将对胆囊息肉的临床意义和鉴别诊断进行总结,并提供实用的治疗方法。
流行病学—在切除的胆囊中观察到0.004%-13.8%存在胆囊息肉[1],而胆囊超声检查中有1.5%-4.5%发现息肉存在[2,3]。有研究认为息肉的出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妊娠次数、外源性雌性激素的使用或其他任何通常认为与胆石相关的风险因素均没有关联[3]。胆囊息肉在儿童中罕见报道,有些是原发性的,有些则与其他疾病相关,包括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Peutz-Jeghers综合征或胰胆管合流异常等[4]。
分类—胆囊息肉的分类于1970年首次提出,依据的是一篇180例良性肿瘤的综述[5]。按照一般规则,胆囊息肉样病变可被分为良性和恶性[6,7]。良性病变进一步再细分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性病变是腺瘤。良性中胚层肿瘤(如平滑肌瘤和脂肪瘤)罕见。
最常见的良性非肿瘤性病变(假瘤)是胆固醇息肉(这种情况被归为“胆固醇沉着病”),其次是腺肌瘤(这种情况被归为腺肌瘤病)和炎性息肉[1,5]。胆固醇沉着病和腺肌瘤病均为胆囊黏膜异常。由于缺乏炎症性表现但具有增生的特征,它们被称为“胆囊增生性疾病”。该术语最早出现于1960年,使用该术语是为了将其与炎性疾病(如急性胆囊炎)区分开来[8]。然而,一些数据提示腺肌瘤病可能与胆囊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参见下文‘腺肌瘤病’)
胆囊最常见的恶性病变是腺癌。胆囊腺癌比胆囊腺瘤常见得多,与之相反,结肠中腺瘤比腺癌常见得多。鳞状细胞癌、黏液性囊腺瘤和腺棘皮癌在胆囊中罕见。
胆固醇沉着病和胆固醇息肉—对胆固醇沉着病的认识始于1857年Virchow关于胆囊在脂肪代谢中作用的报道[9]。胆固醇沉着病的特征是胆囊壁黏膜内脂质积聚。它是一种良性疾病,通常在胆囊切除术中或超声检查时被偶然诊断。然而,在一些患者中该病可能引起类似于胆石的症状和并发症。
胆固醇沉着病的流行病学—胆固醇沉着病是一种常见病;在手术标本研究中患病率为9%-26%不等[9]。一项1300例病例的大型尸体解剖病例系列研究发现其患病率为12%[10]。现有的胆囊病理学检查资料显示,胆固醇沉着病最常与胆石共存[3]。大多数外科病例系列研究提示,胆固醇沉着病的危险因素与胆石相似。然而,如上所述,一项超声研究显示,胆固醇沉着病与任何已知的胆石危险因素无关[3]。 (参见上文‘流行病学’)
与之类似,尽管胆石病已公认在女性中更常见,但一项尸体解剖病例系列研究则发现男性和女性的胆固醇沉着病患病率相等[10]。这些观察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外科手术病例系列研究通常只关注有症状患者的胆囊,而尸体解剖或超声检查研究则不一定如此。
胆固醇沉着病的病理学—胆固醇沉着病是由甘油三酯、胆固醇前体和胆固醇酯在胆囊黏膜内异常沉积所致。脂质积聚形成的黄色沉积物通常肉眼可见,当其出现于充血的黏膜背景下,被形象地称为“草莓样胆囊”。
显微镜下的主要特征是延长的绒毛内存在富含脂肪的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的胞质内,脂质多以液晶体形式存在,在偏振光下呈双折射,呈现出特征性的镜下泡沫状形态。
增生的绒毛内充满这些细胞并膨胀,形成上皮下的黄色小结节。在大约2/3的病例中,这些结节的直径小于1mm,使得黏膜呈粗糙、颗粒状的外观,这是弥散型或平坦型胆固醇沉着病的典型特征。在其余1/3的病例中,结节较大并呈息肉样外观(息肉样型)[10]。
息肉样型中,沉积物引起单个或多个胆固醇息肉形成,以脆弱的上皮蒂与下面的胆囊黏膜相连,其核心由充满脂质的巨噬细胞组成。这些息肉可脱落,引起与小胆石类似的并发症,比如胆囊痛、胰腺炎和梗阻性黄疸等。
腺肌瘤病—胆囊腺肌瘤病是一种以黏膜过度增生、肌层肥厚和壁内憩室为特征的胆囊异常。虽然被称为“腺肌瘤病”,但该疾病并未涉及胆囊上皮的任何腺瘤性改变。尽管一般认为腺肌瘤病不是癌前病变,但在因胆囊癌而切除的胆囊中有时可发现腺肌瘤病,因此有人认为其应属癌前病变[11]。然而,腺肌瘤病与胆囊癌的关联及程度尚不清楚。(参见下文‘腺肌瘤病和胆囊癌’)另一方面,腺肌瘤病(尤其是节段型)与胆石症有明确的联系,一项病例系列研究报道89%的节段型腺肌瘤病患者同时有胆石症[12]。
腺肌瘤病的流行病学—大多数研究认为胆囊腺肌瘤病比胆固醇沉着病更少见[13],但也有不同意见[14]。例如一项超过10,000例胆囊切除研究中仅发现103例腺肌瘤病(1%)[13]。与之相比,胆固醇沉着病的患病率高得多(9%-26%)[9]。腺肌瘤病在女性中更常见。
腺肌瘤病的病理学—病变可为弥漫型、节段型(环型)或胆囊底部局限型。
弥漫型腺肌瘤病胆囊黏膜表层和肌层不规则增厚,导致形成胆囊壁囊样结构或黏膜息肉样突起。在早期阶段,向壁内延伸的上皮细胞在黏膜固有层形成小管和隐窝,黏液在其中积聚。这些充满液体的黏膜袋最终疝入胆囊壁,并穿过固有肌层,形成囊样结构,肉眼下表现为胆囊壁内的胆汁池(Rokitansky-Aschoff窦)。优于肌层肥厚,可能疝出点看起来可能会像是封闭的。
节段型腺肌瘤病围绕囊壁全周的环状结构可将胆囊隔彼此相通的独立部分。
在局限型腺肌瘤病中,囊状结构形成的小结节突入腔内,在超声检查时呈息肉样外观。此种改变通常位于胆囊底部[11,14-16]。累及区域的肌层往往增厚至平常的3-5倍[11,15]。
腺肌瘤病和胆囊癌—有几项报道称在节段型或底部局限型腺肌瘤病患者发生了胆囊癌,但是两者的联系在已发表的病例系列研究中结论并不一致:
一项病例系列研究中,3197例连续、未经选择的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有6.4%节段型腺肌瘤病患者发生胆囊癌,而相其他所有切除胆囊的患者中,发生胆囊癌的比例为3.1%[17]。
一项类似的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了4560例患者,胆囊癌在节段型腺肌瘤病和无节段型腺肌瘤病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6.4%和4.3%(P=0.049)[18]。
另一方面,一项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了4704例切除胆囊的患者,2.4%的患者有腺肌瘤病,但这些患者的胆囊中都没有发现癌症[19]。
一项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在7年间确诊胆囊腺肌瘤病的30例患者,这些患者占该中心所有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3.3%,这30例患者都没有胆囊癌,但腺肌瘤病与胆石有关[20]。
一项病例系列研究纳入1099例切除胆囊的患者,其中14.2%患有腺肌瘤病且与胆石强相关,但这些患者中并没有发现胆囊癌[12]。
一项病例系列研究提示在腺肌瘤病患者中发现的胆囊癌更为晚期;在一项纳入97例胆囊癌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中,25%的患者有腺肌瘤病,且这些患者T分期更差、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作者认为,腺肌瘤病的存在可能妨碍了胆囊癌的早期诊断[21]。
目前尚无决定性证据表明存在腺肌瘤病会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即使风险增加,其程度似乎也较小(很可能不超过平均风险的2倍)。最后,有证据表明,存在腺肌瘤病患者中发现的胆囊癌更为晚期,可能是因为腺肌瘤病的存在妨碍了影像学检查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炎性息肉—炎性息肉在非肿瘤性息肉中最少见。其在超声检查时表现为无蒂或有蒂,组织学上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组成,可见浆细胞和淋巴细胞。通常息肉直径为5-10mm,但也有炎性息肉大于1cm的报道。这种大息肉可能与胆囊癌混淆[22]。
腺瘤—胆囊腺瘤性息肉是良性上皮性肿瘤,与结肠腺瘤性息肉不同,前者罕见。尽管其真实发病率不详,但大多数病例系列研究报道其发病率小于0.5%。一项研究报道在2145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只确诊了9例腺瘤性息肉(0.4%)[23]。
腺瘤的病理学—胆囊腺瘤是一种良性腺瘤,由类似胆道上皮的细胞组成。在组织学被分为乳头状和非乳头状[5]。已提出一种类似于肠息肉的分类法,将胆囊腺瘤分为管状型、乳头状型和混合型[24]。
腺瘤进展为腺癌的频率尚不清楚。日本的一项病例系列研究在1605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发现了18例胆囊腺瘤,其中7例的胆囊腺瘤中含有癌灶[25]。与肠道腺瘤类似,恶变的风险与息肉大小相关。在日本的这项病例系列研究中,小于12mm的息肉都没有发现恶性肿瘤病灶。
另一项汇集15家日本机构资料综述发现,癌变的比例在小于1.0cm的腺瘤中为6%,而在1.0-2.0cm的腺瘤为37.5%[26]。还有一项报道纳入2145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其中9例诊断为胆囊腺瘤,这9例患者的息肉均小于1cm,并且都没有恶变的证据[23]。 (参见“胆囊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断”,关于‘分子发病机制’一节)
其他息肉—其他胆囊良性肿瘤(如纤维瘤、脂肪瘤和平滑肌瘤)极为罕见。这些息肉的自然史并不十分明确,但很可能与胃肠道其他部位的对应息肉类似。
临床特征—胆囊息肉通常是行腹部放射学影像检查时偶然检测到的。发现息肉的意义在于其有恶性的可能。 (参见“胆囊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断”)
无论是何种类型或病因,胆囊息肉均可能引起胆源性疼痛。其疼痛机制之一与息肉脱垂进入Hartmann囊有关,如果脱垂发生在胆囊收缩时就可能引起胆源性疼痛,并会随着胆囊的自发舒张而缓解[27]。另一种可能的机制为脱落的息肉部分突入胆囊腔内,堵塞胆囊管(与胆石引起的梗阻非常相似),从而引起胆绞痛或胆囊炎[28]。脱落息肉还可堵塞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29]和胰腺炎[30]。
一项综述纳入了3797例接受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55例诊断为不伴胆石症的胆固醇沉着病。这些患者中有27例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而切除胆囊后无再发作。切除的胆囊有典型的呈息肉样外观的胆固醇沉着病。作者推测其胰腺炎是脱落的胆固醇息肉暂时嵌塞在Oddi括约肌引起[30]。
除了胆源性疼痛,胆固醇沉着病和腺肌瘤病还与慢性消化不良性腹痛有关。一项研究纳入269例行胆囊切除术且发现有胆固醇沉着病的患者,其中96%重度腹痛,且大多数腹痛持续超过2年。该项研究报道的其他症状还包括恶心呕吐(61%)和消化不良(60%)。这些症状大多在切除胆囊后消失[31]。在另一项研究中,55例慢性腹痛患者中有35例接受了胆囊切除术;其中20例患者有胆固醇沉着病,且19例术后症状改善[32]。
有人提出息肉、胆固醇沉着病和腺肌瘤病可引起胆囊排空不良和间隔室形成,从而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然而,由于这些观察结果并未得到其他研究的证实,而且外科手术对症状的影响有复杂因素参与,所以该机制是否确实能解释这些症状仍不明确。鉴于此,上述病变能否导致慢性消化不良性疼痛仍有争论。
恶性风险—息肉大小是预测其是否为恶性最有用的指标。大于2cm的息肉几乎都是恶性的,并且很多时候还是进展期。1-2cm的息肉应视为可能是恶性的。一些病理学研究支持这一观点。研究发现,在大于1cm的息肉中癌的发生率为43%-77%[33],而大于2cm的息肉中100%为癌[34]。 (参见“胆囊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断”)
诊断—诊断性成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检测胆囊息肉的敏感性。虽然还没有哪种现有的影像手段能可靠地预测息肉的类型、组织学或是否存在恶性肿瘤,但结合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超声内镜等多种影像学所见,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超声检查—息肉在超声下很容易识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回声灶。息肉位置固定,且当患者转动身体时不会移动,因此很容易和胆石鉴别。此外,息肉无回声阴影。一些小型研究提示,增强对比的超声(将微泡造影剂注入外周循环以改善显像)可能有助于将息肉和胆囊壁皱褶、胆囊内容物或胆泥区别开来,便于息肉的检测[35]。
几项研究显示,使用多普勒超声也可帮助鉴别胆囊良性病变和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这些报道(大部分来自日本)显示,可以根据出现的彩色信号、信号的模式、阻力指数,尤其是血流速度的不同来辨别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和胆囊良性病变。其中多数研究显示在诊断胆囊病变方面,由于可进行动脉血流速度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比常规腹部超声更有用;然而,不同病变的流速有重叠,根据所用的流速临界值进行判断时,仍不能完全识别所有恶性病变,尤其是早期的T1病变,这很可能与这些病变的血流量微小,超声检测的敏感性较低有关[36-42]。
超声检查显示其他有鉴别意义的息肉外形特征,包括回声、表面结构以及带蒂与否等。
以下是已归纳出的特征:
胆固醇息肉常为多发、回声均匀、带蒂的息肉样病变,回声强于肝实质。可伴或不伴强回声点,表面呈桑椹样。胆固醇息肉通常小于1cm。
腺瘤回声均匀,与肝实质等回声,表面光滑,不带蒂。
腺癌为回声均匀或不均匀的息肉样结构,通常与肝实质等回声,且表面呈桑椹样[43]。
腺肌瘤病位于胆囊底部时,可能产生黏膜突起,在超声检查下可表现为息肉样外观。这些息肉样病变直径约为10-20mm[44]。
在一项使用上述标准的报道中,术前用超声检查正确识别了89%的胆固醇息肉、81%的恶性息肉和50%的腺瘤,没有识别出炎性息肉[43]。
与胆固醇息肉不同,弥漫型胆固醇沉着病没有特异性超声检查表现。因此,通常要在术中才能做出诊断。
腺肌瘤病的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壁呈非特异性局灶性增厚(>4mm)。通过仔细判断是否存在伴圆形无回声灶(代表壁内憩室)的弥漫型或节段型增厚,可预测是否存在腺肌瘤病。
口服胆囊造影术—由于超声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得多,口服胆囊造影术(Oral cholecystography, OCG)已经不太常用。OCG要求胆囊有功能,且胆囊管开放,这样才能使胆囊显影。息肉表现为固定的充盈缺损,通常难以与胆石鉴别。腺肌瘤病的特征性表现是胆囊壁内陷,有时可显示出Rokitansky-Aschoff窦。 (参见“成人无并发症胆石病”,关于‘口服法胆囊造影’一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对于胆囊癌患者最有用,因其可通过显示肝脏浸润或转移情况而确定疾病分期。 (参见“胆囊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断”)
关于使用CT扫描评估胆囊息肉的资料有限。
一项研究注意到,在20例先行CT检查后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增强对比CT发现胆囊息肉的敏感性为100%[45]。与其他研究一样,该研究认为息肉大小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子。6例直径小于10mm的息肉全都不是肿瘤性的,而14例直径大于10mm的息肉中有5例为恶性肿瘤,2例为腺瘤。CT平扫检测出了5例恶性肿瘤中的4例,以及全部的2例腺瘤,但是所有胆固醇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均未在平扫中发现。另外,所有胆固醇息肉均带蒂,而大多数癌症为无蒂的(表 3)。作者据此总结,仅在增强CT下能被发现的、直径小于10mm的带蒂息肉,很有可能是胆固醇息肉。
一项更近期的研究观察到相似结果。该研究纳入的59例患者在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前进行了超声检查和CT扫描[46]。该研究中,36%的胆固醇息肉被超声而不是CT发现。
一种与CT结肠成像(“虚拟结肠镜检查”)类似的新型CT技术已经用于胆囊。初步研究表明,对于检测胆囊息肉,该技术的敏感性高于标准CT,和超声检查相当[47]。相比超声检查,该技术更能精确地显示息肉的三维结构特征。该技术的临床作用仍有待确定。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的优点在于经胃壁对胆囊成像,可以避免皮下脂肪对超声的有害衰减或肠积气的干扰,而这两种干扰会限制常规经腹壁超声检查的效果。这种优势可能使EUS成为比经腹壁超声检查更精确的胆囊成像技术[48-53]。然而,目前EUS的应用并不普遍,而且该检查用于胆囊息肉鉴别诊断的资料很少。
一项回顾性研究确定了一些采用EUS诊断胆固醇息肉、腺肌瘤病和腺癌的标准[48]。当内部回声为细小回声点,或多个聚集的强回声点(1-3mm),伴或不伴团状回声时,考虑诊断为胆固醇息肉。当超声显示无蒂回声块,内含多个微小囊肿(与扩张的Rokitansky-Aschoff窦相一致),或彗星尾征时,诊断为腺肌瘤病(局限型)。如果没有回声点、多发微小囊肿或彗星尾征,诊断为肿瘤性病变(腺瘤或腺癌)。
同一研究团队用上述EUS标准进行了一项随访研究,共纳入了194例小息肉样病变(<20mm)的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了经腹壁超声和EUS。其中58例因为症状或因EUS怀疑为肿瘤性病变而接受了手术治疗。根据上述标准,EUS准确预测了97%病例的组织学分类,而经腹壁超声只能预测其中的76%[49]。另有一些研究者报道可根据病变的轮廓和内部回声模式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50,51]。 (参见“胆囊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断”)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当超声提示胆囊癌时,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可帮助确定病变为良性还是恶性。但如果超声高度提示肿瘤性息肉时,据此检查来排除恶性肿瘤并不可靠[54]。
治疗—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或胆固醇沉着病唯一有效的方法,如果患者有症状或出于预防恶变考虑时,应考虑手术。由于目前对比切除胆囊和观察随访的研究极少,没有对照试验,所以对未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最佳随访方案尚不清楚[55]。然而,下文提供了合理的处理策略。
虽然大多数胆囊息肉都为良性,但由于胆囊癌到了进展期预后差,且只有在早期切除才有治愈的希望,因此,排除恶性肿瘤是处理胆囊息肉的主要目的。困难的是,现有的影像技术都不能明确地区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而只能依靠术后的病理检查。尽管如此,正如上文所讨论,经腹壁超声和EUS还是可以为胆囊息肉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息肉伴发胆石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囊息肉伴发胆石的患者,无论息肉大小或有无症状,都应行胆囊切除术,因为对于胆囊息肉患者,胆石是发生胆囊癌的一个危险因素[1,56,5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伴随的胆囊息肉通常为恶性,因此也需要行胆囊切除术[58-60]。 (参见“成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腺肌瘤病—一些病例报告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提示腺肌瘤病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可能增加,基于这些报告和研究,一些作者推荐对腺肌瘤病患者考虑行胆囊切除术。然而,如上所述,胆囊恶性肿瘤和腺肌瘤病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参见上文‘腺肌瘤病和胆囊癌’)
此外,即使发生胆囊癌的风险增加,对单个患者而言,绝对风险仍是小的。考虑到与胆囊癌关系的不确定性和看起来比较小的患癌风险,我们不推荐无症状的腺肌瘤病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尽管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在手术前根据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预测哪些患者的癌症风险增加,但应谨记腺肌瘤病的存在可能掩盖潜在的癌症。如果担忧腺肌瘤病可能掩盖恶性肿瘤,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接受胆囊切除术是合理的选择。
有症状的患者—对于有胆绞痛或胰腺炎的患者推荐行胆囊切除术,因为在胆囊切除术后,有相当多的此类胆固醇沉着病或腺肌瘤病患者症状改善[29,31,32,60]。另一方面,对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但症状与胆绞痛不平行的患者,由于尚不明确这些症状的发病机制,且切除胆囊可能并不能缓解症状,因此,除非有切除息肉的其他适应证,否则这些患者应保守治疗。这类患者应根据症状接受对症治疗,措施与其他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一样[32]。 (参见“对消化不良患者的处理”)
无症状的患者—对于不能归入任何以上分类的患者,其治疗推荐取决于息肉的大小。
大于18-20mm的病变—大于18-20mm的病变通常为恶性,应予切除。由于这些病变可能是进展期癌症的表现,患者应通过CT扫描和EUS进行术前分期。对恶性肿瘤患者行胆囊切除术时,需选择扩大胆囊切除术,行淋巴结清扫和胆囊床部分肝切除[43]。 (参见“胆囊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断”)
10-20mm的病变—直径10-20mm的息肉应被视为恶性可能。这种大小的癌症通常处于早期,推荐行腹腔镜下全层胆囊切除术,即切除胆囊床的全部结缔组织层以暴露肝脏表面[43,60]。 (参见上文‘恶性风险’)
5-10mm的病变—直径5-10mm的病变可能为胆固醇息肉、腺瘤或癌。多发性息肉、带蒂息肉和回声强于肝脏的息肉通常为胆固醇息肉,而单发且无蒂、与肝脏等回声的息肉更有可能为肿瘤性(见上文)。
尽管目前关于超声随访的时间间隔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在重复随访中发现息肉稳定还是最让人安心的。一个工作组推荐对直径5-10mm的息肉的超声随访时间间隔为3个月和6个月各一次,以后一年1次[33,61],而美国胃肠内镜学会推荐的随访超声时间间隔为一年1次[60]。
一项研究证实了随访的必要性。该研究纳入了1027例胆囊息肉患者,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1年[62]。随访中发现36例患者(3.5%)息肉增大,其中9例(0.8%)为肿瘤性(定义为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这9例患者中有6例在随访开始前息肉小于10mm。
我们建议对患者每年进行随访。息肉增大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小于5mm的病变—小于5mm的息肉通常为良性,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沉着病。无症状的胆固醇息肉患者不需要治疗,但在12个月时重复超声检查是恰当的。如果息肉稳定,则无需随访。如果息肉稳定,随访检查不是必需的。对于胆固醇沉着病患者,试图通过给予熊去氧胆酸增加胆固醇在胆汁中溶解度的内科治疗并无益处[63]。
总结与推荐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类为良性或恶性。良性病变进一步细分为肿瘤性(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非肿瘤性(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瘤可能与胆囊癌有关,尚不明确腺肌瘤属于肿瘤性病变还是非肿瘤性病变。 (参见上文‘分类’)
胆固醇沉着病是由甘油三酯、胆固醇前体和胆固醇酯在胆囊黏膜内异常沉积所致。在约2/3的病例中,这些结节的直径小于1mm。在其余1/3的病例中,结节较大并呈息肉样外观(息肉样型)。 (参见上文‘胆固醇沉着病和胆固醇息肉’)
胆囊息肉通常在行腹部放射性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其临床意义在于其可能是潜在恶性的。 (参见上文‘临床特征’)
诊断性成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检测胆囊息肉的敏感性。虽然还没有哪一项现有的检查手段能可靠且明确地预测息肉的类型、组织学或是否存在恶性肿瘤,但是结合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超声内镜等多种影像学所见,则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见上文‘诊断’)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或胆固醇沉着病唯一有效的方法,如果患者有症状,或出于预防恶变考虑时,应考虑手术。对伴有胆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绞痛或胰腺炎的胆囊息肉患者,我们建议行胆囊切除术。对于不符合这些分类的患者,其治疗推荐取决于息肉的大小。 (参见上文‘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